介绍:
- 1、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 2、论述水利的发展与社会政治 经济变革的关系
- 3、为什么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要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
- 4、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5、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和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方面
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李复兴1 李贵宝2
(1.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2.中国水利学会)
水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得以栖身的居所。水与城市的关系因为水的短缺和污染,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以如此重视。
一、城市的诞生与发展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人类逐水而居,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诞生。水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直接影响其风格和布局。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贯彻始终的。
在我国古代,城镇之间的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而发展壮大的,特别是沟通全国的大运河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隋唐时期横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先后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则由于沟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使之更加繁荣,同时在运河沿线也先后形成了一大批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通州等。可以说,如果那时没有水、没有水运,城市如何发展、如何得以繁荣,难以想象。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更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埃及的文明孕育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而黄河文明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现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坐落在大江大河附近,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的城市,欧洲的莱茵河经济带,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沿岸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产业、水文化的发展,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其扩张也给城市带来了水问题:缺水、水污染。
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南开封朱仙镇,在北宋时地处运河转口地带水陆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而后来运河年久堵塞,水运不畅,商贸渐衰,城市也随之失去活力,成为鲜为人知的荒凉小镇。其他三镇,即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则仍借助水的活力,颇有名气。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及其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有了美丽洁净的西湖。相比之下,武汉的东湖,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顶级4A级景区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到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东湖大,西湖名”这样的评价。东湖除其文化底蕴与西湖相比较差之外,水质恶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资源丧失等也是困扰东湖发展的原因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江堰市因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而命名和闻名世界。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健康的水系统并且能够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水,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一个典型。反之,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均明显不如前者。
二、我国城市水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然而,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城市,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旱涝灾害和水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城市水问题更加突出。
(一)缺水
缺水是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655个城市,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城市。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而建设的,这样可解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严重缺水现状。
其实城市调水早就有之,最早的如“引滦入津(天津)”工程。水源短缺制约天津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9月决定兴建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跨流域从300多千米以外引滦河水。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为解决香港水荒问题,中国政府拨专款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建成投产。随后,引水调水的工程有“引滦入唐(唐山)”、“引碧入连(大连)”、“引黄济青(青岛)”、“引黄入晋(山西太原、大同等)”、“引江济太(太湖)”、“东北的北水南调(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部分用水)”、“甘肃引大入秦(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秦王川地区)”等。
还有一种就是水质型缺水城市。如合肥市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巢湖虽然水量丰沛,但水体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特别是西半湖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Ⅴ类或劣Ⅴ类水,2003年合肥市城市生活用水停止从巢湖取水,不得不从上游的响洪甸、佛子岭水库调水。由此可见,对水污染问题、对节水不够重视,结果守在水边没水喝,还得舍近求远取水喝。同样,云南滇池由于水污染,不得不从滇中调水,外流域调水已成为把滇池救活的最根本的措施。
(二)水污染
目前,全国现状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保障城市饮水安全以及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全国重点城市共监测39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4个,地下水源地153个。监测结果表明,不达标水量为58.8亿吨,占27%。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事故频发,有些污染已造成恶劣影响。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全城停水4天。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无法正常饮用,导致了空前的无锡水资源危机,市区断水数日。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可以概括为:多数城市河道断流,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道水质恶变,藻类暴发频繁;河道断面不断缩小,各种垃圾沿岸堆积,河道阻断严重,排水功能下降,流动水域变成一团死水;河道整治硬质化,过于人工化,生态景观布局差;城市水面不足,水域受到侵占。
三、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1978年的17.90%上升到2008年的45.68%;自1978年至2007年,全国设城市总数从216个增加到655个,增长了两倍多;人口城市化率由17.92%增加到44.94%,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各级各类城市全面发展。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16个增加到286个,增长了近1.5倍,小城市人口从1331万人增长到3760.1万,增长了1.8倍;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从60个增加到232个,增长了2.8倍,人口从1876.8万增加到7410.1万,增长了2.9倍;50万至100万人口这一级别的城市,从27个增加到82个,增长了两倍多,人口从1994.7万增加到5601.5万,增长了1.8倍;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58个,增长了3.5倍,城市人口从2988.3万增加到14830.1万,增长了3.9倍,是增长最快的一类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对环境与生态的危害,以及水质型缺水问题也日益严重地显现出来,给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对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涉水管水的部门来说是新的重要的挑战。
为此,水利部门提出: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提出: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依然是由建设主管部门在主导、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协调的不够。而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城市的景观美化更需要优良的水环境。
(一)城市规划应依水而行,量水而定
大多数城市都是依托良好的水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用水户最集中、用水强度最大、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最高的区域,也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而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少考虑资源的承载力,没有做到以水定规模、量水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水定城,也就是说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必须量水而定。同时,在规划中必须考虑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再利用。一方面城市在叫喊缺水,而另一方面城市又存在着水的大量浪费。
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水资源承受力的考量,华北地区水资源超采量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国现在大概有60余个城市、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乌鲁木齐,从北方的哈尔滨到南方的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存在因超采地下水而形成的地下水位下降,而有松软冲积层分布的平原、盆地、河谷中的城市尤其严重。如苏州50多年来累计的沉降大于60米,沉降区几乎覆盖苏州全市。
城市规划应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其指导思想之一,改革和完善城市规划程序,加强城市规划与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之间的协调,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及可能采取的措施,并将其作为必要内容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在以往工作过程中,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作用不强,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更强调它的服务性,往往是“以需定供”的规划,城市发展的主观性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因此,应以水资源为制约条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规划初期,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限制。在论证北京适宜的人口规模时,重点论证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的人口规模,由水务部门完成的《北京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建设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研究》,为确定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控制规模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在规划中增加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保护与利用”章节,提出了建设先进的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城市建设要量水而行、总量控制、统筹配置的原则,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二)城市规划应依水而谋,量质而划
稳定的来水及其水量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体现着城市的特色。水环境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作为水乡城市,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枕河而居、择水而栖是水乡市民的首选。因此,开展城市水环境规划也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环境规划和建设要力创城市特色,营造城市新亮点,展示城市个性。要体现生态性和亲水性。山无清水不秀,城无水景不美,人类有着天生的亲水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市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向往自然。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城市水环境的景观功能,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充分体现生态和亲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重点。
水环境建设必须融多项功能于一体。城市水环境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多功能性,城市水环境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水利、城建配套、环境保护、文化布局、旅游开发诸多功能统筹布局。除了防洪、蓄水、环保、城市建设的功能外,更要赋予它景观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功能。
城市的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近年来,不少城市因环境保护规划未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实施,或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从而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城市环境建设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水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安徽省安庆市在水环境建设中重点抓好“五个化”,即文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有关城市学习和借鉴。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水资源丰富,称得上“因水而居、缘水而兴、以水为荣”。他们把水资源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保障城市合理用水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动节水、水环境保护以及滨水景观建设工作,2009年3月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日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六湖连通,使水景观与城市交融,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景观。桂林市从1973年到1995年,用了20多年时间重点治污;从1996年到2005年,重点对市区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从2006年到现在,开始全面生态修复的建设。目前,整个桂林市城市湖泊和河流生态修复都是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未来的桂林将是“千峰环野立,三水抱城流”。泰州市水系规划,其中的凤凰河的整治是泰州水文化水景观治理的缩影,通过综合的整治,凤凰河不仅还原了过去一条自然生态河道,而且还充分反映了其是一条人文气息的河流。
总之,城市亲水景观在全国还有许多,它们对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位,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无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大、中、小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的规模、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行业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对城市水利工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城市规划应有涉水部门共同参与和协调
水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对于城市,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把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繁荣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生活的必然选择。
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亲水城市、滨水城市,必须多部门合作、沟通与协调。水资源应统一管理,水质水量要协调,水资源配置工作需要循序渐进。这方面黑龙江省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2009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进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以水兴城富城丽城,哈尔滨市在国内城市规划建设中首次提出“以水定城”。提出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要求,即:
一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规划。树立生态理念,注重环境保护;树立文化理念,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功能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树立时尚理念,在风格上注重特色,体现大气、灵气、秀气;树立经济理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保护。要把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与实施国家江河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和黑龙江省“三供两治”等重点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滨水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要把滨水城市防洪堤防建设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堤防安全。
三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开发。要注重文化、休闲、贸易、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要大力推进滨水城市旅游开发,加快五大连池、镜泊湖、兴凯湖等滨水旅游区建设。
四要抓好滨水城市水资源管理。加强国家《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检查,理顺管理体制,共同把水资源管好用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不能“越摊越大”,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地搞“形象工程”,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适度规模,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清醒地认识到调水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解决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方式。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第三种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发展低水经济,营造节水社会;以水定城、量水定城。必须树立“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城市与水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资源利用的代际原则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水资源的水质保障与水量保障,水资源总量的宏观控制与用水定额的微观管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与生态系统安全,城市规模的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张忠祥,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竺士林主编.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张彤.探索城市与水和谐发展之路.北京水务,2007(6)
[4]张显峰.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该量水而定.科技日报,2006-09-12
[5]姜文超,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03(7)
[6]毛利胜,周达,周以和.水境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7]杜悦英.专家称北京水资源问题是生态灾难 调水不能长久.中国经济时报,2010-06-10
[8]周生贤.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10-02-01
[9]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论述水利的发展与社会政治 经济变革的关系
水利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性,但是,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水利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它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水利的发展,首先同生产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石器、蚌器和木器的时代。与石器、蚌器、木器的生产工具相适应,水利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只是在比较易于施工的黄土平原上开挖小型的沟洫和陂塘从事农业灌溉,在较小的范围之内修筑一些原始堤坝(最初只称作“防”),抵御洪水,保护住处和庄稼。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农业作物的不断增加,原始水利事业就其规模和数量来说也都不断地发展。但是,人们还不能摆脱主要是靠天的状态;“琴瑟击鼓,…••以祈甘雨”,“有濸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中这一类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盼天降雨的情况。但是,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天是靠不住的,水旱灾害的经常发生,必须备水防旱,止水防淹。“以潴蓄水,以防止水”,是在当时生产水平下人们同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有效办法。石器时代以后出现的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为铁器出现奠定了基础,并推进了原始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原始的、分散的小陂塘、小水沟发展成初步的灌溉系统。但是,青铜工具还不能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在青铜器时代,还看不到大型水利工程。
铁制工具的出现则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以,自出现铁制工具以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逐渐代替几千年来的旧的工具,而宣告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结束。畜耕普遍使用,加上深耕细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的革新,运输车具的广泛使用,使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剩余劳动更多的出现,使从事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成为可能,而大量的铁制工具则为大规模的、艰巨的施工提供了最重要的手段,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出现。我国的水利事业也发展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以众多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出现和水利事业领域的扩展为特点的。在楚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枣期思雩娄灌区,以及芍陂蓄水灌溉工程。这是摆脱靠天祈雨而求得更有效的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稳定灌溉的重要开端。
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黄河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黄河沿岸的村庄市镇大量兴建,对黄河的防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时便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工程。
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航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以著名的邗沟和鸿沟为代表的较大运河的出现,为我国水利发展史开辟了一个与灌溉及防洪同样重要而且有时规模更大、更为艰巨的领域,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邗沟和鸿沟的建成,首次沟通了长江与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航运,开辟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的道路,对当时以及后代的社会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就一个诸侯国的水利建设成就来说,首屈一指的要算是秦国了。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秦国接连兴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两项大型灌溉工程。秦统一以后,很快又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枣灵渠。这三项工程不但以其巨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且以其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施工技术而卓卓称著。秦国水利事业这样迅猛发展,除了商鞍变法等政治革新比各国更为彻底等条件外,泰国的生产力较为发达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秦国拥有数量不少的可供开采的铁山,木材也很丰富。战国后期东方诸侯国已很羡慕“秦以牛田,水通粮。”泰国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它的水利成就比其他各国更为显著,绝不是偶然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对水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水利事业向新的高度继续发展。如三国以后南方地区不断开发,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南北经济交流对南北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航运事业向前发展。手工业各部门的普遍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动力,手工业便从主要是依靠人力发展到更多地依靠畜力,进而运用水力,开拓了水利事业的新领域,使水利事业在社会生产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水利事业一方面受社会生产力各个部门的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各部门发展速度所约制,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所允许的速度和规模单独向前发展。汉代的水利事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迅速向前发展。为了解决关中粮食补给,汉代曾经试图开辟一条沟通秦岭南北水系运道的褒斜道,并组织过开凿三门砥柱之险的工程。这两项工程异常艰险,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艰苦卓越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提出了这样的任务,但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无法控制黄河和褒河湍急的流速。宋代圩田的大发展,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可是,这种圩田滥加发展,又给社会生产力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宋史•食货志》所述;“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据(三娄)渎,悉为田畴,有水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造成湖泊面积逐渐减少和水旱失调的严重问题,以致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明令禁止这种盲目围垦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生产力各部门之间必须按照自己内部的辩证规律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说明由于历史的局限,封建社会既不可能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更不可能运用这种规律,只能任其自发地走到极端,然后再来进行调节。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水利发展
在以农为主的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水利的盛衰往往同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水利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水利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中水利事业的勃然兴起,出现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战国期间,秦国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国完成我国第一次大统一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对郑国渠曾这样评价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司马迁把秦完成统一事业归功于一两项水利工程,未免不甚恰当,但是他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所作的高度评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秦二世的统治,狠狠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不得不执行多少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方针政策,削减赋税,鼓励生产。汉武帝发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当时水利大兴,不但出现了不少“灌田各万余顷”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国的局面。秦汉统一的黄河防洪大堤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治河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武帝曾亲临现场督促瓠子堵口工程的进行。
隋末农民大起义,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对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作一些调整,多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水利事业又一次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运河的管理和维修、通航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代统治阶级虽然处于兴修水利工程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而其反动、腐朽的一面对水利事业发展却起着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我国北方早期几项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以及运河的荒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无力驾驭社会,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结果。在各个封建朝代的末期,水利工程很多被破坏和荒弃;在分裂割据的战争中“以水代兵”,更是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军事需要而采用的手段,它不但直接摧残水利事业,而且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仅此一点,就记录着反动统治阶级数不清的罪恶。尤其明显的是黄河自汉代以后灾害较多,中唐以后又频频决溢,至南宋时期黄河更加紊乱,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成为华北平原劳动人民的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所酿成。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以及它们之间的争机斗争引起的连年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河堤失理,决溢后又久不修治,加上中上游林木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水土流失日见严重,下游河床逐年淤高等等,都成了黄河灾害的综合病因。一部治黄斗争的历史,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事业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往往伴随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激烈的思想斗争。战国时期西门豹主持漳水十二渠灌溉工程的兴建,不但使邺地生产面貌为之改观,而且大破迷信河神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它是我们祖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生动诗篇。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黄河瓠子决口,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中,曾有人宣扬什么“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 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使洪水灾害持续二十三年,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人民流离失所,“关东饿死者以千数”。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通过广大劳动人民英勇奋战,才堵住了决口,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断出现以及水利工程的普遍兴建,水利经营管理的问题逐渐突出,矛盾比较多,有时候甚至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唐代由于水力机械的普遍发展,水力得到广泛的利用。但是豪强贵族、寺僧到处兴建私人磑碾,抢占水源,这在京城附近的郑白渠上非常突出,当时“郑白支渠磑碾,拥隔水利, 人不得灌溉。”
蓄水和排涝的矛盾,历史上也数见不鲜,汉晋时代汝南和沿淮地区湖泊洼地的兴废就是一个例子。宋元时代太湖地区的围垦和蓄水灌溉,以及清代洞庭湖的圩坑兴修和“废田还湖”的争论,又是另外一种矛盾。又如人工运河,一般都有航运、灌溉两种效益,两者往往又有矛盾,互相影响。
在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因为统治者依赖漕运搜刮南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运河两岸农田需要灌溉。统治者往往为了保漕,禁止灌田引水,这在明清两代几乎是经常出现的。明清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确保漕运,甚至还牺牲防洪治河。为通运而治理黄河是他们公开宣布的方针。
以上事例说明,水利经营管理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它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必须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水利学家和水利科学实验
在我国几千年水利发展的历史中,各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创建了各朝代众多的大小水利工程,推动水利事业不断的发展,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涌现出不少水利专门家,他们善于总结和推广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创造,为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所怀念。
战国时期的李冰主持兴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特别为后人赞颂。
郑国是战国末期的水利家,他兴建的关中第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花了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该渠道命名为郑国渠。
召信臣在汉元帝时任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太守,比较注意发动劳动人民大兴水利,先后兴建穰西石堨、钳卢陂等著名水利工程,形成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 东汉初王景发动数十万劳动人民治理黄河和汴渠。自此之后,自河南至海口一段八百多年没有重大改道。这一事实虽然可以有各种解释,但王景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唐代以四处搞水利著名的姜师度,曾先后在海河和黄河等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防洪、排涝、灌溉、航运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高超是北宋时具有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治河工人。庆历八年(公元一零四八年)堵筑黄河商胡决口时,在多次失败后他提出了分节依次压埽堵合法,堵口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水利事业中所表现的智慧。
元代贾鲁在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期间,于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征集民工二十五万,军工二万,并从北京附近及宁夏灵武等地征调卷埽、堵口等技术工人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堵口,并提出了疏、浚、塞三种方法。历时半年多,使黄河复归故道。贾鲁在治河史上建立的功绩是应当肯定的,但他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是应当批判的。
明代潘季驯自嘉靖末至万历间,曾四任总理河道,负责治黄工作达十余年。他重视调查研究和治河实践,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一整套治河办法: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分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尤其是“束水攻沙”的主张,符合现代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不失其参考价值。
康熙时靳辅任河道总督期间,在另一水利家陈潢的协助下,采取开河、浚淤、分洪、堵口、筑堤、疏通海口等多种措施,认真治理苏北地区黄、淮、运,从而减少了灾情,保障了运河通航。他在实践中继承和运用前人提出的“束水攻沙”的经验,治河有功。明清问治河理论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治河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治河事业的宝贵遗产。靳辅和潘季驯等人所留下的治河理论专著,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还应当提出的是出身老河工的王全一和郭大昌,他们把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提高,再用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事迹和技术论述还可以从《安澜纪要》、《回澜纪要》和《中衢一勺》等书中看到。最可贵的是他们在反对统治阶级和治理黄河水害的双重斗争中,技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封建统治阶级极端蔑视劳动人民的情况下,史书上还出现了北宋老河工高超、清代老河工王全一和郭大昌在黄河堵口上的出色技巧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我国治黄事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写成的。 作为例证,我们举出人工运河的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水利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科学实验在水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隋唐运河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数的重要建设。过去,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史学家们对隋唐运河议论纷纷,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或者把运河的创建当成一种历史罪过,或者把它归结为一两个帝王随心所欲的产物,或者把它看成是一代王朝衰败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对大运河这样的历史事件作出科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隋场帝杨广从公元六零五年至六一零年间的确曾经下令整理和修建了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从而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总长四千多里,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使我国人工水运事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绝不能因此就把大运河的开凿仅仅看成是杨广个人的行为。它不仅是隋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前代运河逐渐扩建的结果。
汉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极大。劳动人民处于国家分裂的水深火热之中,迫切要求国家的统一。而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经过汉代繁荣的影响,以及三国以来各对立政权的不断经营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不发达状态,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地区。因此,在巩固北方的同时,能否控制南方,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已成为当时国家统一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封建社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运河的开凿和改进,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自春秋战国邗沟和鸿沟的兴修至隋代运河的开凿,先后经历了近一千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冶炼技术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炼钢法已经比较发达。我国的造船技术,也有相当水平,秦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建造载重二十五吨至三十吨的大木船了。
当时数学、测量、建筑技术、土工工程施工方法等都有很大进步。数学上的勾股定理已有严格证明,二次方程已经可以用几何方法解决。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有效数字已准确到八位。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为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计算奠定了基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著名的赵州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力学水平和建筑结构、土石施工技术水平。
汉代在兴建渭水至黄河长达三百余里的漕渠时,曾令齐人水工徐伯进行水准测量,即所谓“表”。可见那时的水准测量已具有相当的准确度。水准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后代运河开凿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此外,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我国主要河川的情况以及当地地形作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代运 河的大规模兴建提供了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参考资料。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为后代运河的诞生打下了技术基础。
就运河本身来说,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国初期的人工运河始于春秋战国,先后有江淮之间的邗沟、黄淮之间的鸿沟出现。到了秦代,为沟通长江、珠江水系而开凿的灵渠,从工程的布局以及施工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秦汉以后鸿沟 演变为重要的汴渠,江南太湖一带自先秦以来也开凿了一批人工运河,初步形成了江南运河的轮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工程不断发展,已经形成北方运河系统,并且以汴渠和白沟 等为骨干,初步形成了沟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的人工运道网。隋代运河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整修和扩建而已。隋代以前人工运河的不断兴建和发展,也为运河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的经验,所以防代运河的出现,是水运工程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积累。
为什么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要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
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因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等手段来实现,规划是这些手段的基础。根据《水法》,报国务院批复后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具有法律效力,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包括6项基本任务,分别是: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制定节水、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制定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将成为我国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是各类行政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关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规定,是对各种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的法律约束,保证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种规划的法律效应会更加突出;关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方案,既可以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工程手段。因此,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按照中央的水利方针,水利部门经过近年来的初步探索和实践,已经编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报告:1998年以来开展的全国防洪规划、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水利“十五”计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水资源保护规划、灌溉规划、节水规划、人畜饮水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等一大批水利规划已经或即将完成;首都、黑河、塔河水资源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水平的水资源专项规划;南水北调论证中相关流域、区域水资源专项规划也已完成。这些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工作方式都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已经明确。随着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预期全国水资源管理水平能有较大提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危机能得以缓解。我们盼望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泓清水”。
水利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9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规模达7462亿元,其中完成额达7260亿元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从而国家对我国水利建设高度重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规模来看,2010-2019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规模在波动中增长,2019年全国水利建设计划投资规模为7462.23亿元,同比增长13.10%。
根据水利部数据,2010-2019年,我国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2019年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260亿元,同比增长9.96%。
2、防洪、供水、灌溉为水利建设主要投资方向
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资金主要应用于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水电工程、行业能力建设、前期工作及其他这七个方面。在2019年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251亿元,占比31%;灌溉完成投资1307亿元,占比18%;除涝完成投资182亿元,占比2.5%;供水完成投资1452亿元,占比20%;水电工程完成投资182亿元,占比2.5%;水保及生态建设完成投资799亿元,占比11%。
其中,防洪工程、供水、灌溉三者占总投资完成额的69%,为水利建设的主要投资方向。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施工优质企业数量较少,水利系统从业人员达107.4万人
2009-2018年,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优质企业数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7家,同比增长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263家,同比增长1.04%。
2009-2018年,我国水利系统从业人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水利系统从业人员数量为107.4万人,同比增长0.19%。其中:机关单位从业人员12.6万人,同比下降2.3%;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为58.8万人,同比增长1.9%;企业从业人员34.4万人,同比下降4.4%;社团及其他组织从业人员1.6万人,同比增长166.7%。
4、水利建设施工项目及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均呈上升趋势
2010-2018年,我国水利建设施工项目呈上升趋势。2018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7930个,同比增长4.61%;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928个,较2017年增长8.8%,在建投资规模14204.7亿元,同比增长7.1%。新开工项目19786个,较2017年增长0.3%,新增投资规模6060.2亿元,比2017年减少33.2%。
2010-2018年,全国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呈上升趋势。2018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27499.8亿元,较2017年增长9.97%。结合近几年全国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变化情况,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9年在建项目投资约为27675亿元。
5、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
6、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资金来源以政府投资为主
2016-2019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较为稳定,其中政府投资占比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2019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位726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约5463.48亿元,占比为75.25%;其次是企业和私人投资约579.46亿元,占比为12.93%。
7、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水利投融资
现阶段水利投融资来源基本上是靠政府财政作为资金支持,银行业提供贷款仅占一小部分,而民营资本或是外资资本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8、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将成为未来水利投资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已由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投资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投资体制,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逐步转变为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个人和外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格局。目前水利投资来源渠道有30多项,可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国家引入社会资本以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准公益性和经营性水利工程,国家采取批准特许经营权、放宽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限制条件和提高回报保障等措施,同时建立财政信贷机制、实行财政贴息、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增加水利利用国内外贷款的额度,以达到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目的,并积极推行利用债券筹资建设水利设施,鼓励外商、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城镇供水、节水灌溉、中农村水电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利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和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方面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兴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则是水利经济的载体,按其功能性质划分,水利投资结构包括防洪工程投资、灌溉工程投资、水库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它工程投资等。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2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算是秦国了。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秦国接连兴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两项大型灌溉工程。秦统一以后,很快又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枣灵渠。这三项工
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的原则。(二)城市规划应依水而谋,量质而划稳定的来水及其水量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体现着城市的特色。水环境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作为水乡城市,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枕河而居、
.10%。根据水利部数据,2010-2019年,我国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2019年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260亿元,同比增长9.96%。2
。(一)缺水缺水是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655个城市,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城市。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而建设的,这样可解决北京、
制约条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