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1、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2、各国财政出现巨额赤字;
3、许多国家和地区损失惨重;
4、世界经济市场受到破坏;
5、存在着第二次探底的可能;
6、经济复苏缓慢等。
全球金融危机都后遗症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对此,专家学者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有着多种判断。从投资、消费、出口,产业结构、能源需求、环境保护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结论。有的说是中国的机遇,有的说是挑战,有的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老百姓更关注接下来的风险:
第一,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在经济扩张中,地方的融资平台很多都是负资产经营。如果政策收得太快,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这无疑会冲击宏观经济。
第二,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迅速上升还是迅速下降。如果房地产价格再提升,无疑会激发很多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也会有风险,很多企业和个人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
第三,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可能会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第四,结构性的问题可能是致命的。以基本建设、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拉动的经济,其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高速公路、高铁、地铁不可能无休止的修下去;随着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住房刚性需求将不复存在;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能源、就业等社会问题日渐显现;汽车问题很快就会到来。
另外,国际方面:
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
二是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会不会演变成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的运动;
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可靠的国际同盟,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通货膨胀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下列各方面:
员工招聘的管理,即具体的流程与方法的细节。
员工的训练与开发,包括训练需求的分析与定义。培训目标的设定,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方式,训练成果评估方法等。
知识管理,即知识管理的过程,如何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知识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IT技术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e化等。
人力资源主管的关键能力。除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外,还应有领导能力,经营能力,知识管理的能力。
IT企业的最佳组织架构 ——项目化的企业
上面简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可以建立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IT企业最优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
《孙子兵法》中,有关“兵之形”有如下论述: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其中的要点是“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说好比水没有固定的形式一样,军队也没有固定的阵势,而是要依敌情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因敌情变化而布阵取胜的,可称之为“神”。从应对市场竞争环境变化角度讲,我们可以这样推断:
静态的人员组织架构只适用于静态的市场环境。
最优的人员组织架构应该是灵活的,动态的,可以因市场变化而及时调节的。
另外,《孙子兵法》对“势”与“人”的关系,以及将领的责任也有深刻的论述: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
这其中的要点是“势”在前,“人”在后。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会去努力发现,创造有利的态势和机会,并不对下属求全责备,而是能依不同的形势去选用合适的人才,来掌握和利用态势和机会。因此我们不妨认为:
最关键的,正如指挥官应能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能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
因此,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
但是,在一个商业化的,充满各种矛盾和不确定性的IT企业中,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
在许多IT企业中,当新技术、新产品正快速进入市场时,公司必须组织不同的团队,以不同的“新项目组”的形式,来开发设计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管常常会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一大困惑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个最优的组织架构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事实上,企业主管必须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从动态层面考虑“优化的组织架构”。他们应牢记孙子的教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企业主管必须有能力和想象力,认识到组织架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并反映市场力量的变化。组织架构就像“流水”一般 ,流淌在市场力量构建的地面上,是以不同的“项目”的形式流淌的水。那么流向何方呢?这要求管理层对市场的情况有明确的判断。
一个理想的项目化的企业,其组织架构应有如下特征:
“静态”的部门服务于“动态”的项目团队。
部门之间的界限如同虚设,员工可横跨这些界限工作而不受不必要的行政约束。
让所有中上层经理接受变革管理的培训,使整个管理层能充分理解组织架构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总之,一个项目化的企业就是其绝大部分员工在“项目”上而非“部门”里工作。同时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范围、完成时间和所需资源。这与其它那种大部分人员都进行日常固定工作的企业(如产品制造及饭店或酒店)有很大不同。典型的项目化的企业包括管理咨询公司、土木工程承包公司,IT系统整合和服务公司等。
来自双重汇报的挑战
一个项目团队并不一定隶属于某单一的职能部门。项目团队的成员会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这意味着他们有“双重汇报”的责任,既向项目经理汇报,又得向他所属部门的上司汇报。
在项目化的企业中,“双重汇报”是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一方面,企业依赖于完成高质量有利润的项目而生存,项目经理对此负有最大的职责;另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仅在项目工作期间由项目经理管理,其绩效考核仍由其团队领导负责。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上述挑战由于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与西方文化相比,大部分东方人倾向于首先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每个人首先是将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用MBA术语讲,这涉及到了一个复杂的“组织行为学”的问题。
因此,调动一个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的挑战不只属于项目经理,而是属于企业的整个管理层。为了更有效地在项目化的企业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特殊的措施:
项目经理必须授予足够的权力。不仅是预算控制和资源分配方面,也包括对项目团队每个项目成员绩效的考核方面的权力。
需要不同的KPI。而且“在项目上的时间”所占全年工作日的百分比应是个重要考核指标,使得员工有积极参与项目的动力。
每个员工都必须意识到他是企业的资源,他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他对所参与的项目有多大的贡献。
企业需要独特的文化以鼓励员工在跨部门的团队中互相协作。
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正如一个好的指挥官在指挥一支军队一样,企业主管必须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情况调度他的军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的道理,对IT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有较大的启发。一个好的主管应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能看到“势”,且能“择人而任势”。组织架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以动态的角度来看待。
另外,对任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国在不同行业、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处于市场转型期这一最重要的现实。从“道”和“术”的角度考虑,在“道”的方面,相信中国企业的主管可以从实际工作经验中,在与特定行业、特定地区、或特定年龄群体的具体工作中,学习到很多在西方商学院中所学不到的。而在“术”方面,西方商学院中的方法论或流程,如聘用流程、定量的KPI等,能为中国企业更好的激励和管理员工提供有价值的工具及方法。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那些机遇和挑战?
后危机时代尽管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确实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则仍存在,且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经济相对比重上升,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世界制造业资本向中国新一轮转移进程中,中国制造业产品谱系将大大拓宽。西方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对华投资将带来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石化、电子以及机械等;较为成熟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微电子、通讯等。跨国公司的业务转移可能不限于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可能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更加巩固。经济地位的上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大,这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创造了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一些外国企业在资金和生产经营的严重困境,中国企业则通过绿地投资、重组联合、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贸易和国际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求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通过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区,建立一大批中国海外独资、合资合作或控股公司,在获得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优化调整。
为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营造了新空间。由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国际地位受到动摇,美元地位会有所下降,为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难得机遇。鼓励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人民币国际业务,利用人民币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如进行人民币信贷融资、发行债券、国际结算、对外投资、支付国际工资、支付工程及劳务款项,从而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扩大采用和流通,促进人民币资产进入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央行、主权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或成为某些经济体的储备货币。鼓励企业在跨境交易中采用人民币支付和结算,减少出口贸易以美元计价的风险。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为亚洲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显示出活力,中国海外市场多元化取得了实质成效。这为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10+3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活动提供了鲜活经验。鉴于目前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处于搁浅状态,世界各国均在加紧商谈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与有关贸易夥伴加快开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完全有可能把亚洲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区构建为互利共赢、实现海外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富有潜力和活力的市场。
世界多极化的各种矛盾为中国开拓各类国际市场提供了回旋馀地。在后危机时代,在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立场和具体行动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与基础四国和金砖四国都有明显的共同立场和利益,反映到未来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贸关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投资会有新的利益共同点,即便发生贸易摩擦和经贸纠纷,也易于避开碳排放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敏感问题,也易于在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找到共同语言。这为中国在努力实现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的过渡时期提供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在过渡期,中国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以适应欧美传统市场可能出现的绿色贸易限制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寻找过渡期可以利用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以缓解过渡期对中国出口贸易和其他经贸活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与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的利益矛盾也为中国继续发展中美、中欧经贸关系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国可以利用它们既打压中国,又都需要中国牵制对方的矛盾心理,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只要中国善于利用这种矛盾,中美和中欧经贸关系仍会继续发展。
世界多极化和各国、各个国家集团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格局,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建立国际经贸合作统一战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矛盾的前台,西方国家中存在着利用“捧杀”和诋毁两种形式遏制中国的暗流,但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多种利益诉求的分化又为中国提供了反遏制的联合力量,这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关注中,贸易规则可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议题。尽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但贸易自由化会被逐渐加入新的因素,逐渐与传统自由贸易概念有新的区别,这也会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认真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跨国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所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兴风作浪的有限程度。所以,中国应确立不怕打贸易战的思想,要学会有理、有利、有节、持久地打各种贸易战和汇率战,“斗而不破”是我们处理与美国经济利益矛盾的指导思想;建立国际经贸统一战线联盟和分化区别不同贸易夥伴和利益集团应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如何看待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经济形势?
2010年,我国经济具有许多特殊性,可以称之为“转变之年”或“过渡之年”。如果能够实现“三个转变”,我国经济就将步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期,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回落,这会不会导致出现二次探底?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基调,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核心,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保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的特殊性2010年,我国经济不仅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遇到许多两难问题,而且具有许多特殊性,可以称之为“转变之年”或“过渡之年”。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去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央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我国GDP增长率达到9.1%,超过增长8%的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三种前景:一是增速达不到8%的预期目标,经济出现第二次下滑;二是增速迅速攀升,全年增速超过10%,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并向过热的方向发展;三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保持在9%-10%之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第一种前景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必须认真对待。第二种前景也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态势变得更加复杂。第三种前景的可能性最大,也是我们所期望和要力争实现的,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实现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由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向准备实施“十二五”规划转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跟踪分析,“十一五”规划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可以实现,特别是数量方面的指标,如增长速度等已经提前实现,但节能减排等指标还必须经过最后冲刺才可能完成。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预定的目标,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经济能向实施“十二五”规划平稳过渡,使“十二五”规划能有一个好的开局。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形成的偏重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结构调整、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趋向,中央在今年年初已经作出部署,强调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力求今年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多、过快发展,减少某些行业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力争今后5至10年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能够实现这三个转变,我国经济就将步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期,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正确认识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1.9%回落到10.3%,回落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9.6%回落至15.9%,回落3.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5.6%回落至24.8%,回落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有所回落。这些指标的回落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防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判。这次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增速回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GDP增速前低后高,去年一季度只有6.2%,二季度上升到7.1%,三季度上升到7.8%,四季度上升到10.7%,呈逐季上升的态势。在正常情况下,今年的GDP增速自然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如果采取基期增速不变法来衡量,今年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与一季度是基本持平的。二是2008年底以来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效应在2009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充分显现,从今年二季度开始逐渐减弱。以投资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3.0%,比去年同期回落15.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6.7%,回落7.4个百分点。与此相联系,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相反,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只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三是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调,包括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货币政策逐步由去年实际上的过度宽松回归到今年的适度宽松,客观上降低了对经济刺激的力度。比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在连续上涨15个月后开始下降。上半年,扣除土地购置费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一季度回落20.4个百分点。又比如,二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扣除价格因素,6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回落约0.4个百分点,占整个回落速度的14%左右。这次增速回落是正常回落还是非正常回落?有三种情况的增速回落,即高位回落、中位回落和低位回落。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与2000-2009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一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快于2000-2009年一季度14%的平均增速。再从年度看,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我国GDP的预期增长目标都是7%,但实际执行结果超过很多,从2003年开始连续5年超过10%。为了缩小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也为了增加就业,我们把年度GDP增长预期目标上调到8%。如果把8%当作最低预期目标或保底目标,我们有理由将9%定为中位目标,把10%定为高位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1.1%,二季度也达到10.3%,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测,今年全年我国GDP增速可能接近10%。因此,目前增速的回落不是在9%的水平上回落,更不是在8%的水平上回落,而是在10%以上的高水平上回落,是一种正常回落,回落的速度是可控的。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处在合理的增长区间。这次增速回落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换句话说,这次增速回落是否还会继续下去?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明确所谓“二次探底”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底”肯定不是指2008年和2009年年度GDP的数字,因为它们都在9%以上,而应该是指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2008年四季度GDP增速为6.8%,2009年一季度为6.2%。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半年比较,可能还会适度放缓,但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虽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欧洲一些国家虽然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但已经制定出应对方案;日本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因素;主要发展中大国的经济仍很有活力。也就是说,尽管国际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比去年要好。正因为如此,我国出口增速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升35.2%。下半年,我国出口环境仍将复杂多变,扩大出口困难很多,但可以预料我国出口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可能由负转正。从内需方面看,这些年我国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1%,二季度增长18.5%,比一季度的17.9%还上升0.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在15%以上。随着国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政策和刺激消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我国消费增长仍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虽然应当转变,但保持投资的适度稳定增长还是必要的,只不过投资方向、重点和结构需要改善。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须注意几个问题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配。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不要出现跟风现象:一说刺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台刺激措施,生怕自己落后;一说退出,又争先恐后地出台退出措施。这样会出现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剧经济波动。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核心。首先,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经济还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但是,经济增速太高,各方面的需求旺盛,企业没有压力,调整经济结构就提不上议事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要大爆发,那时损失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一个合理幅度之内,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其次,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对能源、铁矿石等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价格在大幅度上涨。今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塑料、铜、成品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并不多,但价格上涨超过60%,这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成本的上升、职工工资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推高工业品价格,增强通胀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幅度之内,过快的增长会进一步推高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变为现实。把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保证。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长远的深层次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把各种专项基金、国有企业收入、社保基金等都纳入国家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权威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加快资源税和其他税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改变国有投资无人负责的情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增强服务职能,大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这些改革虽然是长期任务,困难很多,但必须积极推进。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等。总之,应把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下,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出去的步伐,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可靠的国际同盟,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通货膨胀除此之外,人力资源
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
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确有必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时,应把握好时机,注意调整的力度、节奏和匹配。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不要出现跟风现象:一说刺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台刺激措施,生怕自己落后;一说退出,又争先恐后地出台退出措施。这样会出现政策的叠加效应,加
P的预期增长目标都是7%,但实际执行结果超过很多,从2003年开始连续5年超过10%。为了缩小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也为了增加就业,我们把年度GDP增长预期目标上调到8%。如果把8%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