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经济学理性是什么?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最先在专著中论述预期的是凯恩斯,但是凯恩斯学派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M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 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1.静态预期;2.外推型预期;3.适应性预期;4.理性预期。 前面三种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经济政策这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政策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中间变量是无知的。人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自动成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当人们有了理性预期以后,政策就会无效。 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
经济学 人们为什么会非理性消费
在经济学中,关于“人们为什么会非理性消费”,主要影响因素有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力等因素。
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我们会把各种因素全部算进来,得出一个最有利的结果。而行为经济学家塞勒则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非理性”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力等因素。
人们为何选择“非理性”的消费,因为人只具备有限的理性。
人们做决策时,往往会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产分为不同的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打个比方,阿华家存了20万准备买新房,他们打算在3年后购买,钱存在银行的利率是3%;而最近阿华家又贷了10万准备买车,新车贷款3年的利率是5%,为什么他们不用自己的20万去买车呢?因为他们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一个是买房的,一个是买车的。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熊市可以长期持股,而在牛市却不能。因为炒股时,人心中有两个账户,一个是实际账户,一个是账面账户。牛市时,我们更希望落袋为安,这个时候实际账户的价值,似乎大于账面账户。熊市时,人们有厌恶损失的心理,不把股抛出去,账面账户所带来的损失似乎小于实际账户,尽管两者都是一样的。人建立心理账户,说明人的头脑是分别性的,赚钱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在分辨价值的大或小,而在损失面前,我们的头脑在分辨损失的重或轻。人的分别心所产生的美与丑、大与小、重与轻,其实是统一的整体。就像在心理学上,爱与恨共用了头脑同一块区域,所以爱恨同源。
我们的头脑有分别性,所以将总体决策分开来看,于是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而有限理性本质上还是非理性。人们在做出消费等经济决策时,往往还带有社会偏好的因素。在社会偏好中,有一个关于“公平”的理论,认为所谓公平偏好是人们有减少自己与别人的收益差异的动机,当我们领先别人时,我们会做出一点牺牲去帮助他人。当我们落后别人时,我们会去损害别人。塞勒设计的“独裁者博弈”,这个实验被广泛应用,用于衡量世界各地的群体对于公平的态度。这个实验也很具思辨性,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独裁者博弈的结论:最后一个独裁者,如果按照理性人的假设,自私自利的独裁者一定是独吞这笔财富。
人对公平的态度,也显示了人心是矛盾的,TA可以同时具备同情心和嫉妒心。我们可能会因为同情心,而捐助困难的人群。但有时我们怀有强烈的嫉妒心,因为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多。
有时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却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从而影响消费选择,比如我们想报一个健身班,却抵不住名牌包的诱惑。
我们经常定下新的目标,比如说:考几个资格证,存多少钱,报一个兴趣班等。但往往很难实施,因为我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长远计划和短期实施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论”。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向路人派发带有包装纸的糖果。
第一次实验: 在糖果派发点附近的烟灰桶和自行车车筐等处,组织者发现了不少糖纸。
第二次实验:组织者在派发点的地上,标示了一串绿色脚印,脚印末端是一个垃圾桶。这一行为减少了公共设施中46%的糖纸。
“助推理论”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事情,而是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期达到长远的计划。这个方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自控。
长远目标就像一个理性人,而短期的诱惑则像一个非理性的人。所以在消费时,我们并不一定会做出有效的选择,而是更偏向感性的欲望。
基于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控这三点,塞勒认为人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非理性”的影响。
在心理动力学上,消费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行为,以情绪驱使为主,注重产品的象征意义。将心理学引进经济学,使得经济学更人性化,而选择非理性消费,也更符合人的本质天性。
经济学所说的理性是指什么?
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三是像一个经济人一样的思考,因此,理性可以用来面对任何问题,涉及情感或情绪时,理性行为同样存在,尽管人常说"不理性",但我们对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行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另外,还要辨别的一点观念是,理性不是一个稳定的事物,理性随着考虑受限条件越多则越大,反之越小,举例来说,当你想杀人时,你的理性就决定了你这个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结果,杀人要承担罪责,杀人会给对方家庭造成伤害,杀人会让对方的利益彻底消失,杀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担伤害等等
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
1,静态预期;
2,外推型预期;
3,适应性预期;
4,理性预期。
前面三种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预期”。
拓展资料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经济政策这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政策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中间变量是无知的。人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自动成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当人们有了理性预期以后,政策就会无效。
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性是指什么?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
比方,阿华家存了20万准备买新房,他们打算在3年后购买,钱存在银行的利率是3%;而最近阿华家又贷了10万准备买车,新车贷款3年的利率是5%,为什么他们不用自己的20万去买车呢?因为他们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一个是买房的,
二次实验:组织者在派发点的地上,标示了一串绿色脚印,脚印末端是一个垃圾桶。这一行为减少了公共设施中46%的糖纸。“助推理论”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事情,而是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