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韩国经济,韩国19531961年,以恢复经济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8-12) 教育 113 2

介绍:

韩国为什么从60年代开始经济腾飞?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韩国似乎只是个很少被人注意的小国。然而,16天的奇迹,仿佛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作为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韩国给了世界一个惊奇。之后,以奥运会为契机,韩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腾飞,从1985年到1990年,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跨越了原始积累,完全变成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

最重要的是,韩国人从此看清了自己的性格。

“东亚民族都有极强的家国意识,大韩民族尤其充满着如同劲草般刚强不屈的好胜心,有把那些诅咒、讥笑当苦药吞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儿”。当时的汉城奥组委主席朴世直说,“对这种精神力量的发掘,是汉城奥运会最大的成果。”

16天的神话

现在的韩国人一提起20年前的那16天,都神情陶醉,像在谈论一个神话。

堵车是汉城最臭名昭著的缺陷,能克服吗?奥运会前每个韩国人都心里打鼓。当时,单双号执行了一年多也不见成效。然而,临近奥运会,几乎在一夜之间,道路畅通得“连警察都不用管”了。汉城的车流量一天缩减了23.5万辆。

这种突变并不只是表现在交通上。“高丽时间”是历史上西方人为讽刺韩国人不守时给他们起的绰号。奥运会中,韩国人却风格陡变,安排比赛严谨准确、有条不紊,正点开赛率达到97.20%,突破了奥运史上的纪录。

韩国人酷爱吃狗肉,而在西方人看来,这太残忍,难以接受。为了国家形象,汉城人齐刷刷戒了16天狗肉。

由于在田径项目上韩国人几乎没有夺金点,体育场观战的人稀稀拉拉。萨马兰奇先生看了直摇头。“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办好奥运会”,组委会向汉城市民们提出了号召。第二天,田径场爆满,虽然有的观众看不懂,但大家还是礼貌地鼓掌助威。

全民共同参与

1987年11月的一个早晨,大名鼎鼎的反对党领袖金大中、金泳三、金钟泌和萨马兰奇坐在一起。他们共进早餐。

“我理解你们在政治上反对军事独裁,但奥运会对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韩国国际地位提升了,对每一个韩国人都有好处。”面对为此疲惫奔波的萨翁,“三金”被说服。他们在奥运会问题上与执政当局达成了一致,韩国国内政局开始步入稳定。

部分佛教徒也是反对承办奥运会的力量之一。为了说服这些宗教人士,朴世直利用节假日走访其主要领导人,他坦然说道,奥运精神应该超越所有的政治理念、人种和宗教,没有尊重就没有和谐。在他不断地对话、座谈、做工作后,许多人转变了态度。“到后来,形成了各宗教团体团结一致,共襄奥运的局面。”

韩国奥委会还提出一个目标:发动每一个韩国民众,减少局外人,冲破贵贱的壁垒。举行火炬传递,韩国组委会特地邀请了司机、清洁工、农民、矿工等参加。朴世直先生还亲自陪着汉城的出租车司机和他们的家属参观奥运会场馆。“力争让人们感到,奥运会并不只是特殊阶层所享有的,而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情。”

开幕式的赠券少得可怜。奥组委除了将免费入场券留给总统夫妇和三部要员外,都给了模范市民。模范市民来自全国各行各业。

组委会甚至放弃了彩排需要保密的设想,两次彩排有20万韩国人前来欣赏观摩。汉城奥组委人性化的安排让很多普通人至今难忘。

手拉手制造经典

一首歌从1988年唱到2008年,一首歌的磁带和唱片销售了900万张,这是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拉手》创造的奇迹。但是,这首歌却差点因为偏见被挤掉。

当时,朴世直主张启用世界知名唱片公司创作奥运歌曲,这一提议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认为,由外国人作词作曲的英文歌曲一旦出炉,肯定会成为大学生们反对承办奥运会的口实,还会遭到排挤韩国音乐家的指责。

朴世直却很坚持:“汉城奥运会不仅仅是韩国人的庆典,它也是全人类的庆典。庆典上主人应该为客人着想才行。既然是唱给全世界的,制作为什么要排斥国际化?”

多轮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果。这时,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前来敲门,其中世界最大的音像跨国公司宝丽金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奥组委最终选择了宝丽金。作为一种妥协,组委会同时选择了本土的高丽亚那组合来演唱这首歌曲。此外,组委会还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歌词当中多增加一些韩国元素。譬如一定要把“阿里郎”放进歌词里,歌词要同时使用韩国语和英语。

经过这些准备,两个版本的《手拉手》正式出炉。开幕式上令人激动的演唱,恰恰源于一次成功的“手拉手”——意大利人作曲,美国人作词和韩国组合的演唱。

汉城效应

汉城奥运会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这一年,15740名记者来到汉城采访,85个国家的160家电视台转播了奥运会实况,转播时间总计9200小时。

“汉城奥运会的采访报道活动是世界新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朴世直说,“韩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被如此集中地展现,还是第一次,真可谓是千载难逢。所幸的是,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

奥运会后,韩国记者被允许进入克里姆林宫。接着,两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1988年后的5年内,韩国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一跃跨上世界政治舞台。

这就是汉城效应:历史积淀的家国情结被奥运会激发出来,再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延续下去。“所以,当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只有韩国的普通百姓将自己的金银财产捐给国家,摆出了与国家同进退的姿态。”朴世直先生说,“奥运会带给韩国人的是一种国、民一体的动员,大家坚信,只要把每一个家庭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能帮助国家渡过任何难关。”

城乡一体化的他山之石

日本避免“城乡二元结构”

日本在上世纪前半叶因追求发展工业,一度出现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现象。但此后,日本通过根本性制度安排,从源头上避免“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实现了较为均衡的统筹发展。

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安排成为日本避免“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核心因素。

首先,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在房籍、政治权利、社会保障和人员流动等政策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避免人为造成城乡差别。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工作,有些大企业甚至采用“集团就职”方式,到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

对此,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新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保障劳动者就业,采用“终身雇佣制”等方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失地”后再“失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了城市出现“流民”阶层。

其次,消除阻碍人员、资金等经济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壁垒,促进各种资源向农村和落后地区流动。

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也有很多日本城市居民希望到农村和小城镇居住或投资从事农业经营。为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村住宅流转体制,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或投资。从城市“下乡”从事农业经营的居民,往往会给农村带来一定的资本,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集约化。

此外,还有很多老年城市居民退休后到大城市远郊或地方小城镇购房生活,其中有些人还租用或购买小块土地耕作。这一方面减轻了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地方带来大量投资并拉动个人消费。

第三,重视城市化过程的总体布局,避免出现“城乡结合部”和“贫民窟”。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也经历过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以东京为例,1955年至1970年期间,每年净流入人口达30万至40万人。

但由于东京的城市规划以放射状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沿轨道交通站点(多为过去的小城镇)建设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治安配套完善的居民区,包括大学教授等较为富裕人士在内的、大量在东京工作的居民选择在距东京市中心数十公里的千叶县和埼玉县等地居住。

由于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日本很多大城市带动了周边大片区域发展,东京周边的“首都圈”和大阪神户周边的“阪神圈”等发达经济圈应运而生。

细化配套措施 攻克制度壁垒

日本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卫星城和小城镇、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等措施,打通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各种壁垒。

第一,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和宽松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相互流动的前提。在日本,居民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全国统一,不以地区或身份区分,居民转移户籍几乎不受限制。这使得日本全国人员流动较为方便,解除了农民进城或城市居民“下乡”的后顾之忧。

第二,高标准建设大城市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是大城市减轻人口压力的前提条件。日本很多大城市的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条件与大城市中心区相差无几,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去居住。充分利用好包括退休老人、不必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小企业主及其雇工等群体的资本和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既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又拉动了农村发展,有力促进了城乡平衡和区域平衡。

第三,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增加农民收入,日本在对外贸易中多利用高关税、高检疫检验标准等有形或无形“保护壁垒”,在国内则通过农协等行业组织或地区组织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这实际上是以城市消费者出资的形式对农业进行隐形补贴。同时,为保障城市低收入阶层人群的基本生活,日本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使国内市场鸡蛋、牛奶和面包等基本食品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按照人口和国土比例,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其国土山地多平原少。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不仅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高度城市化,还发展了农业、确保了大米完全自给和大部分蔬菜自给。以日本的情况来看,我国无论在大城市郊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集约化、精细化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地处东亚地区的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属于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与我国在地缘和文化等方面非常接近,其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方面与我国情况类似。历史上的韩国,曾经历过严重的战乱和贫穷,20世纪50年代时,韩国还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开始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韩国在成功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并取得城市内工业经济腾飞的同时,没有忘记带动农业一起发展,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并成功地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当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韩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历程

(一)开展“农户副业企业”计划

1960年到1970年间,韩国各大城市内的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上日程,各个城市均把自身的工业向农村地区发展延伸。1961年,韩国政府开始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时期,韩国生产的用于出口的产品以制鞋、纺织、服装等轻工产品为主,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很少生产上述产品。1967年,为进一步扩大出口产品的供给量,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韩国政府提出了“农户副业企业”计划。该计划由地方政府提供金融或财政补助,一般由十户左右的农村家庭联合在一起,组建成为一家企业,主要生产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韩国政府推出的“农户副业企业”计划,在实施几年后,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且发展缓慢,同时也受到农村地区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缺陷的制约,“农户副业企业”计划发展效果不理想,时间不长该计划即被搁置了。

(二)实施“新村工厂”计划

20世纪70年代,韩国各个城市内的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之相比,韩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太理想,此时韩国社会经济中的二元结构问题开始出现,城乡差距开始拉大。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韩国政府正式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主要是推进住房条件、桥梁、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期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广高产水稻技术,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后期主要是发展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业。“新村工厂”是“新村运动”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办各类工厂企业,采取的具体方法就是由城市的工业向周边的农村延伸拓展。在此过程中,韩国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在此时期开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韩国经过多年“新村工厂”计划的实施,带来了韩国农业现代化从量变走向质变。

(三)推进“农村工业园区”计划

针对实施了近10年的“新村运动”,韩国政府及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并对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修正。1983年,韩国政府正式出台了“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与早期的“新村工厂”计划不同,“农村工业园区”计划是选择面积较小的农村地区就地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园区”一般选择人口较少的郡、市等行政区域发展,园区占地10公顷以下,一般可以集中20家企业布局,解决3000名农民就业。在这些农村工业园区内,一般是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除了像以往一样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还增加了对技术的投入,鼓励农村工业园区向特色产业、创新产业方向发展。

(四)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政府重点强化小城镇发展与建设,大幅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普及。此外,政府还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设立了许多信息服务网点,向农村工业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管理、市场等信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其工业发展特点开始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企业进行机械化改造的同时,开始鼓励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随后的90年代,政府开始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一些国家级的服务机构,大幅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进入新世纪后,韩国政府确定了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府主要是引导和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和乡村的帮扶与对接服务,鼓励城市中的大企业对农村地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选择一些市场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共同建设,通过先进企业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工农合作共赢发展的局面,成功推进了韩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特点

(一)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在全球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发展非常落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重新确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创造了“汉江奇迹”。1960年,韩国的人均GDP不到80美元,而到了1995年,韩国人均GDP提高到了10841美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25051美元,韩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小国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快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完成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长期维持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与我国的情况大体相同,韩国在发展初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常高,农村地区分布非常广。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1960年,韩国的城镇化率仅为28%,到了2013年,其城镇化率提高到了91%。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相比,韩国早期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维持了基本的均衡,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某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曾经超过了城市居民。韩国人多地少,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构建了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得落后的农村地区焕然一新,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成就。

(三)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实行的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点与我国相同。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后,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韩国经历了民主改革历程,但韩国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一直没有改变,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和计划始终决定着韩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同其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达国家相比,韩国早期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可见,韩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一)坚持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重点发展工业,打造了坚实的工业基础,短期内即取得了巨大成就。韩国人均GDP由1971年的286美元增长为1980年的1598美元,同时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70年的27.1%下降为1980年的15%。韩国在工业化初期,即上个世纪60年代末,当城乡及工农差距刚开始出现拉大趋势时,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新村运动”,改变了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与其国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并不是等到工业化完成后,才去发展农业。我国当前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已经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我国早在2002年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农业产值占比也已经下降为15.4%,可以说,我国近年来才开始调整有关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已经很晚了。当前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力争短期内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工业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和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现象。

(二)强大的工业基础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工业和农业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先天的弱势特点决定了其基础产业的地位,表现为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显著降低,农业人口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向城市迁移。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韩国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工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工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为农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所以,当前我们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时,要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要坚持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方向,相关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过度超前同严重滞后一样有害。

(三)农业发展应坚持国家的适度干预

纵观韩国50多年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韩国政府采取了灵活适度的干预政策,通过制订计划、出台政策、农业立法等形式对农业发展进行适度干预,从而促进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当然,实事求是地说,韩国政府在干预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对我国而言,当前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以韩国为鉴,严格遵循经济及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国家对农业的适度干预,政府干预农业发展的手段应坚持多样化原则,干预方式应尽量多地采取经济手段,同时辅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从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构建起和谐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从而不断加快我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四)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考察韩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若没有韩国政府强大的支持政策,韩国农业不会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韩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也不会推进得如此顺利。实际上,同其他国家一样,韩国在工业化初期为了快速发展工业,也实施了对农业的剥夺政策,从而导致了农业发展的滞后与萎缩,但随后,韩国政府快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及时调整了有关政策,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多次实施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韩国政府也发生过对农业过度保护的行为,导致韩国农产品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其农产品丧失了竞争力,上述教训值得我们警惕。

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韩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1948年韩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韩经历了三年战争洗礼,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战争结束后,其经济主要依赖美国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60年代韩经济开始起步,以第1个“5年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韩开始工业化进程。此时,韩政府开始实施以促进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促进出口,韩将韩元贬值100%,并将多元汇率体系转为单一汇率体系。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进口中粮食占较大比重。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韩还制定了《外国资本促进法》,鼓励外资流入。外资在当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62年外资在韩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

70年代,韩开始着力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造船、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也是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明显,1972-1978年韩GDP年均增长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韩发起了著名的“新农村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韩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70年代的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韩政府要求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汽车、重机械制造、冶炼、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产生了一批大财阀加深了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开始银行业私有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韩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和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90年代是韩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化进程的时期。90年代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新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步形成。韩积极参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并于1995 年成为WTO创始国之一,1995年韩人均收入首超1万美元,1996年韩加入OECD,标志着韩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期韩还先后加入了APEC、ASEM等国际组织。

1997年韩发生金融危机。80年代以来的过度经济扩张过程中,韩积累了大量外债,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极高,1996年曾高达58%,而韩本身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大企业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不惜大举借贷进行投资,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结构十分脆弱。据统计,1997年前韩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400%,30家大企业的平均负债更高达518%。此外,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韩贸易收支状况较差,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又相继破产,更加重了韩整体的经济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韩国股市随之暴跌,韩元汇率急剧下跌。截至11月21日,韩外汇储备几乎耗之殆尽。韩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请了135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暂时渡过了这场危机。

危机过后,韩政府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开始对其经济进行改革,主要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通过在公共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劳动力领域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提前偿还了IMF借款,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97年韩外汇储备仅为38亿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韩外汇储备为已增至2017.4亿美元。

韩国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腾飞的?

韩国经济起飞始于60年代初期,尔后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自196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7.1%,列世界各国之首。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国家主要指标”剖析,韩国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产业在GNP所占比重为46%,非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受过基础教育人口比例、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均已达标,可见90年代的韩国已进入国民经济现代化阶段。对外开放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国际化被认为是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

一、对外贸易推行由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多边化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韩国,复经历了朝鲜战争的洗礼,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达到24亿美元。为摆脱战后的经济困境,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最初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于本国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于准备由本国产品替代的消费品进口征收高关税,对于替代进口的国内产业给予财政、金融优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经济和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进口替代不仅限制了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也限制了本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资源和资本,又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局面,加深了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使国内的工业化进展非常缓慢。

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世界上发生了以电子科学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促使国际市场容量日益扩大,刺激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持续增长。加上美、日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韩国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援助,为韩国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较宽活的发展空间。据此,从1964年开始,韩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把经济活动的重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采取外贸多边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竞争,以外贸出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随后,韩国出口额开始逐年扩大,年均增长达40%以上,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及就业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1990年韩国的GDP业已高达2364亿美元,30年来增长99倍。

二、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促进国内外经济一体化

60年代初,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时,资金缺口很大,投资需要增长很快,据此,韩国政府果断地作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的决定。韩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着眼点,一是有利于发展出口和国际收支改善的原则;二是有利于关键性工业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则;三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贡献的原则。30年来,韩国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制定了引进外资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术引进作为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大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8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引进技术的比重,机械制造业占27.8%,电子工业占20.9%,石油化工占16.4%。

韩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相对剩余资本集中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为了扩大出口市场,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成本,80年代以来,韩国推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策略。韩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筹措资金发展起来的,1988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8亿美元。目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投资,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本国限制性的产业,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再次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借以达到引进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

三、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逐步迈向资本市场国际化

60年代后,韩国为摆脱国外的资金援助,求得经济独立,有计划地建立了各种金融机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了金融体系。80年代初,韩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筹建,到90年代初,除国家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在国内建有15个分行,在海外设有8个分支机构外,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其中包括全国性市中银行(又称存款银行)5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75%,其分支机构达1857个;地方银行12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外资银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美国的10大银行就有8家在韩国开设了分行,其次为日本和西欧国家。

韩国的金融市场分为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银行为中心的短期货币市场,非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非银行机构为中心的长期资本市场。韩国政府认为金融业的开放首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因此于80年代开始实施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第一阶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韩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开放型国际信托基金和由外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封闭型基金间接参与投资。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韩国投资者间接投资外国证券的活动。第三阶段(1988年以后)扩大海外基金的规模,以便利外国投资者间接投资韩国证券市场,准许韩国机构和企业投资外国股票,逐步迈向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韩国政府管理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演绎过程,可资研究和借鉴的基本经验:一是从韩国经济体制运行情况来看,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政府调控为主,众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韩国仍属“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它通常实施集中的宏观经济决策,并通过指示性计划和控制经济参数,借助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规定产业和企业发展方向,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推动主要经济决策的实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均极端匮乏以至无法依靠民族资本的积累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情况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二是从韩国政府宏观决策的选择来看,特别注重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策略。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够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推行不同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较早的使国民经济通过计划手段,从粗放型发展及时转变为集约化发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从韩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实行以贸易为导向,以工业为基础,以金融为后盾的三元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市场经济国际化,形成国民经济投入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高能化的结构。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适应国际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金融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恰恰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要加大开放力度,重点似应在金融开放上大做文章。诚然,目前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协调,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配套等还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韩国60年代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现在为什么成为发达国家了?

这根奇迹没任何关系,中国的奇迹还少吗?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美国才200多年的历史。韩国和朝鲜本是同根生,一个民族,又怎么样呢,这一切都和人有关系,和执政党有关系,跟我这些没有信仰的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求1960年,中国韩国朝鲜全年的人均GDP是多少美元?

中国和朝鲜当时是计划经济,不计算GDP

网上流传的GDP是人均GIA 实际上被严重低估。

例如1972年中国GDP272亿美元 1980年3080亿美元 就是由于GIA一般比GDP小很多的原因

南朝鲜人均GDP1960年是82美元。

求采纳 谢谢!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8-12 08:32:19 回复

    奥运会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这一年,15740名记者来到汉城采访,85个国家的160家电视台转播了奥运会实况,转播时间总计9200小时。 “汉城奥运会的采访报道活动是世界新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朴

    1
  • 访客 2022-08-12 17:57:28 回复

    在内的、大量在东京工作的居民选择在距东京市中心数十公里的千叶县和埼玉县等地居住。由于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日本很多大城市带动了周边大片区域发展,东京周边的“首都圈”和大阪神户周边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