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50多岁龙是几几年,属龙的30几岁
50多岁龙是几几年
在一个校友群里,某位身在知名投资集团的高管发了则简短的启事,招一个财务经理,直截了当地要求“35岁以下”。
群里大部分校友都是海归,对中出现年龄要求明显不适。大家很快群起攻之,质问,“为什么明确要求35岁以下?”
这位高管理直气壮地回复,35岁以上还做经理这个level,能力不足发展性不足。他在群里说:“即使便宜,我也不要。”
平日一派祥和的校友群迅速撕裂成两个阵营,不愿低头的这位高管舌战群儒。有人“捂着脸”表示,“感觉在骂我”。有人“嘻嘻”地发出链接——“永远被拒绝:35岁的人都去哪了儿?”有人追问,“60岁时你设定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这位高管干脆地回答,“希望不要60岁。”
毫无疑问,在这位高管眼里,35岁仍在低职级徘徊的人,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哪怕你愿意降价,买主也看不上。
一位在互联 巨头企业的人士说,这位高管的言论,话糙理不糙,只是说错了场合。如果资深工程师级别的员工,他心里会默认候选人不超过30岁。但他不会傻到写清楚明确的年龄要求,等人来揪辫子。业内的默契是,在从业经验这栏上委婉地提示,比如要求3年、5年、8年以上经验。
不久前,突如其来的甲骨文裁员风波,激起了人们对中年危机的忧虑,尤其在技术急速更迭的IT和互联 行业,安全感正变得日益稀薄。 上有人嘲讽甲骨文平均年龄37岁、突然被裁员的工程师们“不值得同情”——他们年轻时没有选择冒险和奋斗,进了舒适的外企,最终活成了温水里被煮的青蛙,活该。
被裁的甲骨文PeopleSoft高级首席工程师方文(化名)对记者表示,他的许多同事在求职时遭遇了裸的年龄歧视,大家陷入不愿对外表露的深深焦虑中。
在甲骨文9年,方文完全认同甲骨文不歧视中年人的价值观。他的美国同事里有50多岁、头发花白仍在写代码的,他自己也面试过40多岁的程序员,对方应聘的是普通基层岗位,方文没介意对方的年龄。
当甲骨文的保护壳骤然破碎,被潮水冲进市场中的方文和同事们,却因年龄让不少意向雇主望而却步。
甲骨文官宣裁员两天后,在中关村软件大楼的星巴克里,坐在记者面前的徐波(化名)不安地手,低头望着咖啡杯,心事重重。在这栋大楼里,身穿短袖白衬衣、黑西裤,背着灰色商务包的他,很容易被看出是甲骨文员工。与国内互联 企业穿T恤、拖鞋、谢顶的典型程序员形象相比,甲骨文的工程师向来显得体面、精英范儿。
徐波胸前仍挂着橙色的甲骨文工牌,过去这块带给他荣誉感的牌子,如今带给他的只是“异样的目光”。
32岁的徐波是天津人,儿子快上小学了,妻子因此辞了职,带孩子回了天津。徐波每周末回天津,带儿子、看,生活波澜不惊。
当裁员的危机突然降临,情感上难以接受之余,徐波马不停蹄地加入一系列面试中。等公司的小卡片从园区的栅栏缝隙里来,徐波暗祈“小卡片越多越好”。
与许多同事相比,32岁的他,算是幸运的。
一位主动加上微信的猎头告诉徐波,他有挺多大企业的headcount(岗位编制),但“女性的话对婚育有要求”,而且候选人必须在32岁以下,“33岁就不可以了”。
徐波惊险地赶上最后一班客轮。他不奢求高职位、高薪水,只求在汹涌的风浪中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避风港。他最希望去能顾家的企业,但如果钱给得足够,他也愿意去需要像年轻人那样拼命的地方。
一位互联 行业猎头告诉记者,他主要推荐90后候选人,35岁以上的候选人他很少“撩”,因为“推荐成功率很低”。专注于互联 行业的100offer提供的数据也显示,31岁以后,求职者收到的人均面邀数量开始下滑。
国内企业对大龄求职者的芥蒂,除了考量薪资、发展潜力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员工能否忘我地投入工作。
据行业内人士称,出自世界头部IT企业的甲骨文员工,并不愁找到一份工作,在许多小公司眼里,他们仍有名企光环和技术优势。但许多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甲骨文员工,难以适应国内企业超度的工作环境。
裁员发生后,甲骨文楼下的星巴克里塞满了拿着简历的面试者和被面试者。国内一家小型云计算服务商的业务负责人带着几个HR入驻,马不停蹄地抢人。
一位穿着代码文化衫、头发有些蓬乱的面试官,片刻不歇地面试衣着得体的候选人。聊完技术问题后,他试探着问一位36岁的候选人,“你们平时工作很吗?能接受加班吗?”
对方坚定地表示,自己在甲骨文的工作根本没有外界想得那么,只是大家工作效率非常高,上班时间忙得热火朝天,就是为了不加班,不像国内很多企业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在公司吃饭、聊天熬到晚上9点。
面试官委婉地表示,“高效解决不了问题,有些关键节点整个团队不得不一起加班熬夜。”
双方陷入有些尴尬的沉默中。
在IT圈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疑问:那些体力下降、年过35岁的人去了哪儿?始于1994年的中国互联 ,历经了PC互联 时代、移动互联 时代,正朝全然不同的IoT物联 时代快速演进。中国互联 俨然已行至中年,拓荒者、先行者也人到中年,他们今在何方?是已经退休、仍在奋斗,还是正被淘汰?
这些年轻人环顾四周,他们身边到处都是90后。拉勾 2022 年发布的《90后互联 职场报告》显示,互联 从业者平均年龄是26岁,其中55.8%是90后。
创办了HRGO的人力专家李舟安告诉记者,IT互联 行业的们大部分仍留在行业内。在BAT等不断扩张的大公司,随着没有经验的新人不断,被稀释的“老人”们反而不够用。非常成功的IT互联 基本留在大公司;少数自己创业;不想太辛苦的选择降维,去小公司,或者做、培训;不想再奋斗的就出国,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即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被市场青睐的,大部分人享受过IT互联 行业早期的红利,早早在大城市买了房,过得也不算太差。
这与很多媒体努力搜寻案例形成的总体印象相。记者采访的几位阿里P10级程序员,早已财务自由,仍奋斗在部门一线,工作繁忙时面包充饥、睡行军床时是常态。一位叫安晓辉的程序员从业十几年,如今转型成了职业规划师,专门给程序员提供服务。知乎上一位50岁的IT工程师,辗转做过程序员、项目经理、研发总监、分公司总经理,仍避免不了从35岁起不断经历公司倒闭、被裁员,如今所在的小公司同样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他认真考虑过开个奶茶店、便利店度过余生。所幸,年轻时他在深圳买了两套房,如今房价翻了10多倍。
与行业元老们相比,压力更大的是没赶上低房价红利的85后程序员。
互联 猎头Leo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市场上最吃香的恰恰是85年左右的核心技术负责人,这些人是公司运转的关键零部件,也是猎头最想挖、最难挖的“好人”。真正的好人根本不上,有一些甚至连简历都没有,Leo想方设法搞到 方式后打过去,对方往往一听是“猎头”就挂了。一旦目标人选有意向动一动,猎头会不停地给他们松土,有的想挖人的公司甚至愿意等上一年。挖人成功后,公司会向猎头公司支付高达目标人选12个月薪水的20%。
在这场攻防战中,公司同样会对挖墙脚严防死守。Leo说,有些公司甚至装了能提示员工出去应聘的系统,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将员工分为几类人,对特别核心的那类人,HR要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关心其难处,甚至要时不时主动给他们“加码”。
在Leo眼里,最完美的“好人”画像还要加上一条:简历上要有跳槽的经历,但不要太频繁,更好“五年两段”或者“五年三段”。互联 公司喜新厌旧,拥抱变化,外来的会,二回宫的员工经常比老员工工资还高。阿里等大公司的人力部门每年都有从国外名企挖人的KPI指标,有些事业部技术负责人时只考虑外面的牛人。
在猎头的名单上,第二吃香的是毕业没几年的90后,这些人性价比高,是干活的主力。不过90后里也得分,女生没结婚前和男生公平竞争,一旦结了婚竞争力急剧下降。
在Leo眼里,最尴尬的是35岁以上、退出技术一线的,“哪里都不缺,缺的永远是真正干活儿的”。程序员一旦转了管理岗,技术能力会逐渐下降,换工作时面临不上不下的境地。很多小公司的高管到了35岁后想跳去大公司,但技术能力根本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时,猎头和公司都会问,“你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几几开?”理想的答案是技术占比越高越好。
在裁员消息不断传出的2022 年,猎头行当也不好过。Leo所在的猎头公司,往年大家每月成交四五单,今年平均下来每月成交不到1单。金三银四(每年3月4月由于年终奖已发,是跳槽高峰期)行情也未见起色。求职者的倾向比往年更明显——在小公司的、在创业的,都挤破头想去更稳定的大公司。Leo同样认为大公司是普通人更明智的选择,进可攻,退可守,镀了金未来还能出来创业、去小公司。
“在大公司的还能等到35岁再考虑职业发展,在小公司或者公司前景不明的,中年危机实际从30岁就开始了。”Leo对记者总结。
在今年IT互联 行业整体需求收缩、供给增加的情况下,最终可能会导致某种挤出效应。一位在互联 行业的人士表示,他有几位30多岁、遇到瓶颈的程序员前辈回了老家,有的结婚,有的开店做点小生意。
32岁拿着甲骨文N+6裁员补贴的徐波,同样在考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回老家。“这是最糟的选择,天津工作机会远远不如。”他有些沉重地告诉记者。这一天的下午,他即将参加一家小公司的面试,目的是了解外面流行的技术方向,为冲击大公司作准备。
不久后,徐波又参加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的社招。他像刚毕业时那样做行测,为面试奔波,与众多IT和互联 企业相比,银行并非工资更高的选择,但在他动荡不安的32岁,银行似乎蕴着更高的安全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 :中国青年报
2022 年05月22日 06 版
以上就是与50多岁龙是几几年相关内容,是关于甲骨文的分享。看完属龙的30几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自由可能吗
财务自由”这四个字似乎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鼓励着大部分人不断向前。在中国现阶段,有多少存款才算得上财务自由呢?

首先你要明白“财务自由”的定义,什么是财务自由?
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的定义是:财务自由是当你不再为赚钱而出售时间的时候。在《富爸爸和穷爸爸》一书中是这样传达的:你的资本性收入大于支出时,就达到了财务自由。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不上班,啥都不干,依然有钱花,想买啥就买啥。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实现财务自由不是件易事。目前来说,在职场上,升值和加薪都很难,即使有幸进入加薪的行列,能加10%就不错了,而且你还失去了大把的时间,没空谈恋爱,没空回家陪爸妈。所以仅靠工资来实现财务自由是很难的。
况且只认为财务自由是有足够的钱花还不太有说服力,因为钱只是表象,劳动效率才是。如果只是有钱的话,国家每个人发一个亿,那就都实现财务自由了。财务自由的本质其实是时间自由。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它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此言一出,便引起众多网友调侃。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富豪并不快乐。为什么不愁钱花还不幸福?是不是他们太“作”了?
因为人的欲望会水涨船高,有了一百万就想有一千万,有了一千万就想有一个亿。这是大部分人对于财富焦虑的根本原因。
那如何能实现财务自由呢?
有很多人会告诉你投资、期货、P2P可以有不小的收益,但风险和收益是对立统一的。通过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只是那5%,而95%都可能被巨大的风险“吞噬”。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认为有1.3亿元才可以达到财务自由,二线城市为8000万,三线城市为6000万。事实上,财务自由并没有具体统一的数字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和投资能力,只能因人而异。
有人会说,既然财务自由这么难,是不是安于现状就好了?
倒也不是,对于芸芸众生的普通人而言,创业是个不错的方向。但前提是你必须有技能、天赋、会发现商机,还要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

在创业之前,你需要找到以自己强项为中心的商业设想。如果你会摄影,可以开课教新手小白拍照赚钱;如果你会画画,可以开个画室;如果你热爱健身有强健的身材,可以指导胖子减肥,瘦子增肌。专注于你自己精通的领域,深耕细挖,找到被多数人忽视的商机并持续性地付诸努力,继而创造价值。
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年薪多少
你好,财务自由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现实能做到的人非常少。每个人的生活标准不同,那么财务自由所需的年薪也是不同的,以最近腾讯某位35岁准备退休的员工为例:
1、腾讯35岁的员工薪资待遇
35岁选择退休这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1千万房产+1千万股票+300万现金,到底是怎么来的?
300万现金对于普通人算很多了,以24-25岁本科毕业生来算,一年能够攒下近30万的积蓄。这对于绝大部分人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这些年的995对于大厂程序员的收入而言,并不算夸张。
1000万的股票,是腾讯发的股票,这些股票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涨了很多倍,一直涨到了1000万。
1000万的房产?在深圳工作伊始上车买房,经过这么多年的房价翻番,当年并不算贵的房价如今已翻了数倍,现在1000万的房产已经相当普遍了。
鹅厂的标准薪资14薪,但是通常能拿到 16-20薪,年终奖根据部门盈利情况一般是3个月。职级升到T3-2,也就是如今的10级,鹅厂会给发放股票。
说到股票,就要普及一下常识了:股票一般是公司用来奖励员工忠诚度的,所以一般都是分年限行权,想要离职套现是比较难的,更不要提高额税收了。首先,归属要收高达45%的个税,然后得到的还是限制性股票,还不能马上卖。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价值,日后出售时即使去除20%股票增值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大厂股票收入依旧非常可观。
这样羡煞旁人的资产,是普通人不够努力还是没有用心攒钱?其实并不是,而是选择大于努力。
2、普通人挣到1000万的难度有多大
一名普通上班族,按大学毕业入手4000块的工资来算,每年薪资的涨幅不超过20%,即便是十几二十万都要攒上好几年。
普通人想挣到1000万很难吗?其实说难,也不难。对于这名腾讯员工来说,除了鹅厂开的薪资,更多的是股票拿的好、房子买的早。
可能很多人会说,十年前买比特币的话现在已经赚翻了,04年在北京二环买上两套房现在光吃利息也赚翻了。但是换言,立足当下谁能预测十年后究竟买什么能翻倍赚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无法预测未来的普通人,但能做的却是选择。普通人,可以选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2点,一天工作17个小时,拼命一个月拿一万七,也可以选择搭上行业的快车。
尽管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当下已经摆出的答案是可以选择的。
互联网IT行业,作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朝阳行业,待遇是肉眼可见的。想要趁着行业的红利,去看看腾讯的招聘吧。
由于人才的巨大缺口,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华为,互联网大厂们愿意给1-3年经验的工程师给到T3水准的薪资已经说明了一个事实:当下,大数据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已经被大厂们迫切需求,这也是为你改变现状提供的最佳时机。栽树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加油吧,祝你早日高薪!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富爸爸没有告诉你的真相:为什么财务自由是个骗局?
何以解忧,惟有暴富。
这句话无疑是焦虑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在财富话题上,媒体最高频出现的词汇,很可能是这四个字:财务自由;
这年头,没有几篇关于财务自由的文章,都不敢自称是网红。我们随便看几个标题:
但凡涉及财务自由的文章,不管是告诉你有人多年轻就达到财务自由,还是以过来人身份分享财务自由的心得,这些文章都容易10万+,毕竟这个时代,我们都缺钱。
可财务自由,真的能达到吗?我们必须先问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应该来自于2000的一本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当年这本书一经问世,就红遍大江南北,连续18个月占据全国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于是很多人认识了罗伯特清崎这个日裔美国人,知道了他的两个爸爸的故事,知道了他在47岁就成功退休。
这本书激励了大量追求财富的中国人,因为清崎在他的书中,颠覆众所周知的认知,他讲了三条公式:
看过富爸爸系列书籍的朋友,对于这三条公式,应该是很了解的,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有钱为什么不等于富有?关键在于你的钱是来源于哪里?
如果是打工,那么你一日停止工作,收入就没了来源,即便你手上有不少一笔钱,长期下去,你也会坐吃山空,清崎举了运动员的例子,他们年纪轻轻,就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赚不到的大钱,但后面退役后,却因为没有其他收入的来源,花光了钱而陷入贫困;
所以,真正的富有,是有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这个收入,还要求是你不须工作,也就是什么事都不用干,钱就赚到了,清崎把这个收入叫做被动收入,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戏称为睡后收入。而当你的被动收入,大于你的生活支出的时候,那么你就真的可以退休了,因为每个月的收入,都大于开支,不单钱没有月光,还有盈余,确实没毛病啊!
那么,什么样才能有被动收入呢?
清崎给出了几条路子:
然后清崎给我们描绘了财务自由的美好人生,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他反复引用的就是他的富爸爸所说的,不用工作,赚得更多,还有大量的时间陪家人和享受生活。对比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书中的穷爸爸,工作得辛苦,没时间陪家人,钱又赚的少,最后晚景凄凉。
不能否认,当年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被清崎“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毕竟那个时候年轻啊,顿时觉得人生的众多目标之中,至少应该为财务自由留一个位置;
但当我在企业做到高管,后面又出来创业,我认识了众多符合清崎定义的“财务自由”的牛人,我却发觉了一个真相: 这些靠白手起家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士,最终都失去了“时间自由”。
我才明白,清崎所说的“财务自由”,其实是一个“善意”的骗局。
这个实现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
清崎定义的财务自由,财务自由=被动收入生活支出
我们以一二线城市为例, 保证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生活,那么家庭年支出25万,是最基本的底线 ,这个收入包含房屋支出、生活必要开支,赡养老人费用,教育子女费用,各地旅游费用,各类保险医疗费用,如果在中大城市生活过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标准,是按低的算。
而要满足25万的被动收入,也就是你真的什么事都不用干,可以退休过舒适生活,常见也就这四种: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看看这个难度大不大;
首先,我们来看公司分红;
以我自己创办公司的经历,以及对众多成功创办企业的企业家,做生意成功的传统老板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你要在什么不干的情况下(复习一下:清崎定义的被动收入是指不需要工作),拿到25万的分红,那么你在这家企业的占股比例,不太可能超过10%,超过10%,其他合伙人肯定有意见,毕竟收益和贡献是成正比的。
那么,25万的分红,按最高10%的股份来算,公司的年纯利需要是250万,按照2017年A股的平均净利润率8.5%来计算,这家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至少要到3000左右,也就是说,你要作为一家白手起家的小合伙人,把公司经营到3000万左右,你才有资格可以退休,这个难度大不大呢?
我们看几个例子:
所以这个目标已经不算低了,也就是说要做到参与创办一家年营收3000万的公司,难度其实是相当不小的,更不用说达到这个营收标准后,还能不参与经营退休。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那我不做小股东,我自己作为大股东创办一家小公司,一年赚个几十万,给自己留25万分红,然后找个人做总经理经营企业,我就可以像富爸爸所说的,可以不用工作,等着拿钱就好了,这不就简单多了吗?
确实是可以的,但问题来了,你打算花多少钱请到一个总经理,让他可以帮你经营,然后企业还可以不断成长,如果这个人真的如此厉害,他又何必为你这样的小公司打工?假如你真的运气好,给你找到了一个很厉害的总经理,他也有奉献精神,愿意为你拼命,那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依然不可能;
下面的新闻如果关心科技界的朋友应该都看过:
柳传志算是中国企业家的泰斗,联想培养出很多人才,包括杨元庆和郭为,以及后来出走,创办顺驰的孙宏斌,但柳传志在2011年把帅印交给杨元庆之后,业绩下滑,不得不数次重新出山,挽救联想。柳传志完全符合富爸爸清崎所说的那种财务自由人士,成功创办了一家伟大的企业,然后把公司交给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打理,但事实上,他却不得不重回联想,力挽狂澜。
这样的例子,不单中国是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连这些大企业的高管,成功创办了如此辉煌的企业,也有条件,有资源找到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退休后都不得不重新出山,你怎么能指望自己搞一个小公司,就能什么事都不干就退休,然后公司还能蒸蒸日上,中间不掉链子。
说完了公司分红,我们来说房租收入;
包租公(婆)是每个梦想,据说北京有个房东,家里有30套房出租,他的工作就是每天1号到30号去收房租,后来有人问他:你不知道有银行转账这回事吗?他说:这你就不懂了,我妈都说了,人不能闲着,闲着人就废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做这样一个废人。但回到现实来说,如果不是靠家里继承,你要白手起家赚到可以每个月收租2万元,你需要多少套房子呢?
我们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
这样的房子,你大概需要有两套,那么这样的房子,一套的价格是多少呢?
可能大家觉得一线城市房子贵,那我们换个二线城市南京看看:
这样的房子,你大概需要三套,那么这样的房子,一套的价格是多少呢?
按深圳楼盘的算法,每套均价82000,面积96方,也就是每套800万,那么两套是1600万;
按南京楼盘的算法,每套均价40000,面积86方,也就是每套380万,那么三套也要1200万。
两者取个平均数,房租收入要达到2万,大概需要1400万左右等价的房子,更为重要的是,你这个房子是不能有按揭贷款的,也就是你需要全款搞定1400万,你才能过上这种每月不用工作,就能收2万房租的快乐生活。
而赚到这个数额,显然比公司分红25万,版税收入25万,投资理财收益25万,难得多,所以如果你有这个本事赚钱到1400万,那么你在之前就早应该财务自由了,所以这个反而是最不成立的方式;
我们再看第三种,版税收入;
这年头很多年轻人都盼望着出书,毕竟出书既有成就感,还能有被动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再好的方式了,富爸爸也在书中告诉我们,他的《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全球买了3000万本以上,每本即使 版税一美金,那么他也能收入3000万美金,换成人民币,就是1.8亿,小目标都快完成两个了,所以出书真是一个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的方式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因为很多人并不明白,版税的收入,以及图书的销量的真实情况。
一本书,定价40块钱,版税大概是8%,卖到1万本最多能拿到32000块钱,这还没算扣税,税后还要再打个折,但一本书卖到1万本,已经算是不错的销量,如果你要一年赚到25万,也就意味着每年都要卖8万本,这个级别已经是可以上畅销书排行榜了。而你要做到不用干活,然后每年都可以拿25万的版税,也就意味着这本书必须是长销书,年年卖8万。
那你可能会说,那我一年写一本卖8万本的书就好了,这样难度不是小一点。没错,比年年卖8万是小了点,但每年都能本本畅销,你的水平得要多高,即便你能做到,那么过程一定不轻松,像村上春树一样,他每天都要持续写作,所以这种写一本书就能退休的例子,除非你是罗伯特清崎,JK罗琳、金庸,当年明月。其他人,想都不用想。
最好,我们再来看看投资理财,这个说滥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的重要途径;
通过投资理财,不管是股票、债券、基金,让自己每年产生稳定的收入,这个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个投资,能长期稳定产生收益,大概是不会超过10%的,正常来说,也就是8%左右。
那么一年产生25万的利息,大概需要本金300万左右。
有没有可能是靠投资利滚利来完成这个积累的过程呢,也就是300万完全靠投资赚来,可以,不过我们需要算一笔账。
在投资界有一条72法则,是这样说的:
这个法则神奇的地方,是可以推而广之,如果复利是1%,那么需要72年,如果复利是2%,需要36年,依次类推。
假如你初始的本金是20万,每年做到投资回报率24%,这笔钱完全不动,所获利息照样投入到投资回报率24%的项目,那么翻一倍的时间,需要3年(72/24)。再翻一番,还是3年。
那么你的投资本金变化是:
这个意思就是你能找到复利24%的项目,然后保持12年,那么你的资产会翻到320万。
复利24%保持12年是什么概念,你已经可以打败这个世界99%的基金经理,因为巴菲特59年的复利投资回报,才19%。24%的水平,已经站到世界顶尖投资人的水平,试问,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超过哪些科班出身,职业就是投资的人,然后站到世界之巅,这个可能性有多少?
那换个方式,这300万如果是靠存钱,在不买房的情况下,一年存25万,大概需要12年,一年能存25万,也就意味着收入不能低于40万,税前收入就要接近60万,也就是所谓的月入5万,这样的标准,要存12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做到月入5万,靠打工都要做到中小型企业的高管,大型企业的中高层,才有机会拿到这样的收入。而这样收入的人,很多人并无法一年存下25万。
综上所述,按照罗伯特清崎所说的四种通往财务自由的路径,深究下来,对于绝大多数来人说,都是极其困难的,而难还只是小事,毕竟总有人可以做到,可真实的原因,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严重,因为有两个原因,制约着清崎所定义的财务自由。
这两个原因,分别是外因和内因;
制约财务自由的外因,导致稳定被动收入不可持续的因素,就是世界永远存在竞争。
美国《财富》公司每年会评出财富排行榜全球1000强家公司,所谓的fortune 1000。但数据统计,从1973到1983年,全球1000强公司换了350家,而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00家换了712家。
十年更换了712家,也就是榜单70%以上的公司,都被其他新公司替换了,这个时间仅仅是十年。所以你看到为什么很多创始人,要不断重新回归创办的公司去挽救公司,就是因为业绩下滑太厉害了,如果不去救,可能公司都倒闭了。而事实上,雅虎的杨致远,作为创始人回去挽救雅虎,最终雅虎也是倒闭了。
放到国内,我们也是有体会的,2004年的首富是陈天桥,当时是游戏第一霸主。现在陈天桥的游戏公司,跟腾讯和网易相比,已经只能算是小弟了。2008年中国首富刘永行,2018年排名45。
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做B2B,到后来做淘宝,后面做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新零售,是靠不断地创新,才能让阿里保持在第一阵营,而当时在支付领域占有绝对第一的阿里,被腾讯2015年的新年红包,就抢去了半壁江山。他们这些人能退休吗,敢退休吗,所以马云才说那句话:这辈子最大的后悔就是创办阿里,因为它占去了自己所有的时间。这句话并非只是装逼。
而哪怕罗伯特清崎,JK罗琳这样一本书就卖出5000万的人,他们也不敢随便退休。虽然理论上,罗伯特清崎和JK罗琳,他们一本书就足够他一辈子的开销了,但我们都看到,清崎和罗琳,还会不断再出书,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竞争。
一本书,哪怕再畅销,除非他是工具书,它依然需要营销的。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已经买过书的读者,不太可能持续买同一本书,所以他的目标读者肯定是哪些还没读过书的人,而一个作者长期不出书,那么市场上已经买过书的读者,不会去买,新读者因为不认识这个作者,也不会去买,那么销量就会下降;
反过来说,如果作者不断出新书,那么原来看过的读者,会因为认可作者,再买新书,那么新书就容易上排行榜,而没读过的读者,看到榜上有名的书,可能就会考虑买一本来看,然后因为看到新书后,顺便买多一本以前出过的书来看,所以原来那本书才能持续有销量。
所以你看到,清崎也好,罗琳也好,其他世界知名畅销书作者,都会不断出书,这也是他原来那本书能保持长销量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退休吗?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制约财务自由的内因,这是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有能力获得财务自由的人,不可能停的下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一个人通过公司分红,版税收入、房租收入,投资收入,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人,都是人中龙凤,绝对算是人群中的精英。而驱动这些人成为精英的,必定是内在强劲的驱动力,可能是强烈的赚钱欲望,野心、抱负,超越一般人的自律和目标感等。
这些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驱动力,他们才能在逆袭的路上越战越勇,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时,他因为有足够的驱动力,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走到彼岸。对于这些人来说,你认为他可能突然就停下来,然后开始过没有挑战的人生吗?
而对于那些没有足够驱动力的人,也就是想着最好能不工作就能早早退休的人,他早在过程中因为承受不了这种挫折和压力,已经退出了,他又如何可能走到财务自由那一步。
这就如一个人说:我只要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以后再也不读书了。
这样的人,你认为能读到博士并拿到学位吗?
所以不管是外在的竞争压力,还是内在的驱动力,都决定了获得财务自由的人,是不可能退休的,所以我才说,财务自由,是一个“善意”的骗局。
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获得财务自在,有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要求,但不可能获得财务自由,毕竟一劳永逸这件事,是不存在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财务自由背后的价值观,即认为工作是一种痛苦的事,所以要尽快退休,远离工作,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更为喜欢稻盛和夫先生的名言: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下次你再看到有朋友在转发鼓吹财务自由的文章,或许你可以请他看这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个骗局? 何以解忧,惟有暴富。 这句话无疑是焦虑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在财富话题上,媒体最高频出现的词汇,很可能是这四个字:财务自由; 这年头,没有几篇关于财务自由的文章,都不敢自称是网红。我们随便看几个标题: 但凡涉及财务自由的文章,不管是告诉你有人多年轻就达到财务
钱又赚的少,最后晚景凄凉。 不能否认,当年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被清崎“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毕竟那个时候年轻啊,顿时觉得人生的众多目标之中,至少应该为财务自由留一个位置; 但当我在企业做到高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