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视频剪辑软件,音乐喷泉动画制作软件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9-21) 情感 91 1

介绍:

喷泉实验的实验关键

通过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我们总结出了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高一化学喷泉实验问题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HCl溶解度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879352.htm和down.ks5u.com/picupload/UpLoadsl/20081022/08102217172280839.jpg

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有哪几种

通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我感到受益非浅,感触也颇多。新的媒体、新的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当这些新媒体技术对当今课堂教学产生冲击时,新的课堂模式当然也就需要引入新的理念、新的元素。如果不依据这种独特性重新构建课堂教学,就无法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体现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价值。

一、 课堂教学设计重构

本节课为了探索ipad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课题与教学目标的的拟定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在对目前现有的ipad软件了解分析后发现,适用于化学学科教学的软件主要是涉及元素周期表(律)、模拟微观粒子、模拟实验室等方面。这些软件大多有欠成熟,有些是英语开发软件,不便学生阅读,有些则模拟效果较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因此这些软件并不适用于化学原理的讲解或元素性质的分析。而高一学生从初三到现在只学习了一年多化学,加上中考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本节课大胆舍弃了相关的化学学科软件,尝试应用ipad中课堂互动的平台系统,即iclass软件,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设计一堂特别的实验课。对于这一类课型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不可能让学生现场搭建全部装置,所以一般是由学生描述或是画图实物投影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有相当局限性的,因而实验类课题向来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基于Ipad优异的交互性特点,本节课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学生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在整节课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必然结果就是课堂更加开放,学生思维得到更大程度地提升。

l 教学设计比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传统)

学生活动(ipad应用)

设计意图

思考一: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简要描述或画图实物投影

活动一:设计实验证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ipad应用点)

不限定学生思维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喷泉实验引入作铺垫

思考二: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在教师启发下逐步理解

分组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分组讨论,理解装置中各部分试剂作用

思考三:还有哪些气体可以用该装置完成喷泉实验?

参考资料库回答

参考资料库回答

培养读取表格信息的能力

思考四:你能对喷泉实验作出哪些改进?

简要描述或画图投影装置改进图

活动二:用所给仪器药品设计喷泉实验(ipad应用点)

活动三:自选仪器药品设计喷泉实验(ipad应用点)

基于已知喷泉实验原理,在限定范围内加以应用,巩固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应用。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原理角度出发改进实验装置

思考五:喷泉实验原理拓展应用

在教师启发下迁移应用

讨论例举喷泉实验原理在化学实验中应用

迁移应用压强差原理,重点理解防倒吸装置的原理及其应用

在教学设计中,希望学生尽可能发散思维,因此采用头脑风暴式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设计或改进实验装置,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也就是三个ipad应用点,由浅入深,逐步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活动。当然由于课堂时间与掌控程度有限,以及学生对于iclass软件操作也还不够熟练,因此也在不断地改变教学设计和侧重点,但是风暴式思维交互体现的想法至始至终都贯彻其中。

l 基于ipad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流程(终稿)

在实际进行教学活动中,首先建立在学生对喷泉实验装置及其原理已有一定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活动要求,要求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实验装置来体现压强差原理,原则上要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这也是对于一般实验装置设计的普遍要求,同时限定药品和仪器范围以便于课堂讨论,另外提供常见气体的基本性质作参考。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从预先导入的图片库中选取适当的仪器画出实验装置图并上传至云端,再回到同学互评界面就能够看到所有同学的设计装置图。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基础实验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具体实验案例分析实验实质,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应用iclass交互平台尽可能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显性化和多元化。

二、 课堂教学资源重构

电子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理科教学,尤其是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和演示实验不容忽视的同时,如何适时恰当地应用ipad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体现其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则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也是一大亮点。这就需要在多种教学资源间做出一定的取舍和合理的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

使用方法

使用目的

板书

书写整理归纳

记录教学进展及学生思维过程

归纳学科知识点精要

实验

主要实验做演示实验

视频实验仅作讨论介绍

展示真实实验效果,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PPT

主干问题以标题形式出现

资料库1、2显示

投影主要问题,推进教学进度

资料库供学生设计活动时作参考

实物投影

不用

由Ipad代替

Ipad

应用iClass软件中的画图板

装置图上传至云端分享交流评价

多点展现每一位学生思维过程与成果

学生设计图

解释说明装置图原理

找出同类型装置图归类

培养分类归纳的思想

为了突显ipad有别于其他媒介的不可替代性,教学过程中首先选取个别同学的装置图,要求学生解释说明原理,之后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寻找与此个例装置图同属一个类型的实验装置,报出装置图编号,通过教师的板书体现分类。最后由一名学生对所有同学的设计装置图进行归纳总结压强差原理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不仅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并且他们的设计装置图也成为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增加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其他媒介技术都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同伴间的互动分享,让学生初步形成分类归纳的思想方法,以教师提供的喷泉实验为范例,启发引申至其他相同原理的实验装置,再由学生设计图的个案为范例,辐射全体学生的同类型装置,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这就使得ipad的应用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提升。

三、课堂交互方式重构

传统的课堂交互方式主要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随着ipad技术进入课堂,课堂中增加了第三种交互方式,即人机交互。这里的人机交互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在黑板、PPT、iClass交互界面等多种媒介、多个界面之间熟练的切换,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中对教师的课堂智慧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对学生而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本单纯的文本读取学习内容到现在接收媒介越来越多样化,可能在同一时间需要聆听教师的讲授,注意黑板上的板书,读取PPT上的信息,并完成iClass软件中的操作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课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就能够收获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这样一种人机交互方式的出现对另两种交互方式也是一种冲击。

师生交互由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每位学生都能够在交互平台中完成。站在教师的角度,可以接收到的同样是来自每位学生不同的反馈。这其中不仅信息的流动由传统的教师至学生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并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生生交互在这种模式下也更加的多极化。一位学生发出的成果答案能够在每位同学的交互平台中出现,反过来每位同学接收到的也是来自其他学生的思维动向,这个过程中也就真正实现了多点与多点之间交互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更多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甚至控制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进展,而教师就是在这种交互中更便捷、快速的发现问题,再通过“导”解决问题,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在整个备课、磨课、授课、评课的过程中,ipad技术所表现出的在课堂教学中优越性毋庸置疑,然而,辩证地看待ipad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l Ipad≠教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在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后教师首先需要讲解基本的知识原理,继而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此外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控制课堂节奏,这些复杂的活动都是ipad所不能替代的。

l Ipad≠实验: Ipad同样也有模拟化学实验室的Chemist软件,但是模拟实验的效果不如人意,尤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倒吸现象都无法模拟,所以对化学学科的教学而言,任何先进技术的模拟效果都不可能代替真实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而言,他们也更乐于看到真实的实验效果,这对他们的记忆理解来说印象也更加深刻。

l Ipad≠实物投影:实物投影只能投影部分学生的设计图,教师仅能关注到部分学生的设计,经选取后加以点评,学生之间是难以进行交流分享的,教师或学生都不可能了解到全体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无法对全体学生的设计图加以分类归纳。

l Ipad≠PPT:单纯地将ipad作为播放PPT的一种工具是没有必要的,也无法体现Ipad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PPT更适合将课堂中一些推进教学进展的关键性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作为一种提示或阶段性的标志,或是作为大量集中信息的播放媒介以供读取和参考。

l Ipad≠黑板:虽然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普遍的接受和使用,然而在理科教学中板书的设计仍然十分必要。板书能够随时记录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实时反映教师或学生的思路,且使用方便。加以设计后的板书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这些都是Ipad无法实现的。当课堂中教师所使用的媒介越来越多时,不能把ipad仅仅当作一块白板,要能够使媒介之间互补协作才是ipad技术应用的价值体现。

诚然,ipad所引领的一批新媒体新技术对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沿革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它所昭示的新的课堂模式理念还是基本符合当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虽然目前它尚不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替代现有的教学手段,但由此对于未来多点触控式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展望还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的。

跪求喷泉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及视频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HCl溶解度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喷泉实验的原理

形成喷泉的根本原因是压力差。

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

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当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内时,氨气大量溶于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剩余氨气又溶于进入瓶中的水,最终水充满烧瓶。

这类实验的要求是:

1、装置气密性好。

2、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扩展资料:

喷泉实验的发生实例:

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均极易溶于水。1体积的水常温下大约分别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和500体积的氯化氢气体。因此,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实验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气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反应可设计成喷泉实验在500ml圆底烧瓶里收集满氯气(Cl₂),加入约10g氢氧化钙(Ca(OH)2),塞紧带尖嘴的玻璃管的胶塞。

小心摇动烧瓶,使氯气跟氢氧化钙充分反应后,将玻璃管插入盛有红颜色水的烧杯中,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烧瓶内即出现美丽的喷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喷泉实验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9-22 06:28:47 回复

    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当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内时,氨气大量溶于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剩余氨气又溶于进入瓶中的水,最终水充满烧瓶。这类实验的要求是:1、装置气密性好。2、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