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定义 联系 区别
简单来说,以具体的产业或行业为分界线。大于行业的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汇率,利率,关税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 宏观经济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
小于行业的就属于微观经济的范围了,比如:企业、个人的决策、单个的市场等。微观经济要解决的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价格。
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彼此补充。宏观经济学是在资源配置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来研究的,而微观经济学同样以资源利用已经达到合理为条件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波动和增长.也就是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问题.所以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稳定与发展.为了研究经济波动与增长,我们可以量化指标: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宏观上讲,凡是可以引起以上四个指标的变化的问题,也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 ABCD应该都是宏观经济研究的
宏观经济是什么意思啊?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通过使用下面7个指标监控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2 消费物价指数(CPI)
3 就业指标(EMPLOYMENT RATE)
4 零售销售(PURCHASING POWER)
5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
6 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FICAL POLICY AND MONETORY POLICY)
7 息率公告(INTEREST RATE AND EXCHCANGE RATE)
宏观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扩展资料:
释义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哪些经济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各国GDP的对比数据、两国间的经济增速比较、石油危机带来的滞胀等等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笔者认为,极可能由于宏观经济学中的观点难以用事实证明。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事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哪些经济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各国GDP的对比数据、两国间的经济增速比较、石油危机带来的滞胀等等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宏
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1 国内生产总值(GDP)2 消费物价指数(CPI)3 就业指标(EMPLOYMENT RATE)4 零售销售(PURCHASING POWER)
。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波动和增长.也就是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问题.所以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稳定与发展.为了研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