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 1、现代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迁 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 2、经济新常态,对银行究竟有什么影响
- 3、经济越来越好,为什么银行的存款压力逐渐越来越大呢?
- 4、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现代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迁 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银行的起源
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那时的寺庙就已有经营保管金银、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活动。在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罗马帝国,都可以找到原始银行的雏形。
近代银行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银行”名称经营业务的。英语中银行一词“bank”就是由意大利语的“BanCa”演变而来的,原意是交易时用的长凳、椅子。16世纪末,银行逐渐在欧洲其他国家兴起,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都是当时著名的银行。
英国的银行是在金匠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很发达。他们代为客户保管金银货币,签发保管凭证,收取保管费用,还进行金银划拨。后来,随着保管收据逐渐演变为银行券,划拨凭证演变为银行支票,十足准备金转变为部分准备金,金匠业逐渐发展成为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银行业。
我国的银行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周礼》中就有“泉府”的记载,即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春秋战国时,借贷行为已经很普遍。到了商业发达的唐代,不仅开办了称为“飞钱”的汇兑业务,还出现了“质库”,即当铺。以及后来宋朝设置的“便钱务”,金代的“质典库”,元代的“解典铺”,明代的“钱庄”和清朝的“票号”,都是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机构。
近代银行虽已具备了银行的基本特征,但它主要以政府和封建贵族为放款对象,并且放款利率很高,通常都在20%~30%以上,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商业银行。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组织的股份制银行。1694年,英国政府支持创办了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现代银行的产生。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经济新常态,对银行究竟有什么影响
经济';新常态';对银行业提出新要求
新常态对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国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完全摆正服务实体经济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关系,过于强调经营利润,攀比盈利规模和盈利增速的倾向较为明显。不少银行通过快速做大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业务拓宽收入来源,通过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定价扩张收入规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长。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接近GDP的3倍,但由于影子银行过度膨胀、信贷资金内部';空转';,金融';浮沙指数';(业务规模与实际效果之比)偏大,金融运行与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加剧了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新常态之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就要求银行业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新常态对把握增长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过去30年间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年均22%的信贷增速,过去10年间银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8%,过去5年间新增贷款远超过去60年贷款增量的总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经济高增长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水涨船高现象。
新常态之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商业银行业务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长的放缓也将成为常态,以往两位数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2010~2013年,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8.2%、16.7%、14.8%和9.3%,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就要求银行业不能延续过去的思维模式,而应主动适应经济增速的新常态,既要避免过于追求过快增长,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常态对优化业务结构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依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弱化,民营经济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区域、新兴产业和新兴客户的活力进一步显现,涌现出多方面的';结构性机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相应调整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实现业务、渠道、市场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常态对管控资产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有利,普遍能够实现盈利,居民收入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量较为充沛,偿债能力也较强。在这样的环境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能够实现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还能够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再加上前些年股改上市时,大幅度剥离不良资产,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一度降至1%以下,远低于欧美银行业3%~4%的不良贷款率。
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速趋缓,同时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客户经营出现困难,前期隐藏的部分风险也容易暴露出来。2014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6944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1023亿元;不良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常态对推动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态之下,中央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适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活力竞相迸发,让动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业而言,告别高增长时代后,内涵式增长的';新常态';也已来临。商业银行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变革要红利、向技术创新要红利。
经济越来越好,为什么银行的存款压力逐渐越来越大呢?
导语:随着持续性通胀压力和理财收益率走低,银行的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但这里所谓的“存款”,并不仅仅指活期存款,它还包括大额存单、通知存款和创新型存款等其他形式的存款。因此,银行的存款压力也因存款形势而异。
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和移动支付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普通存款和取现,而正因为此,不少的资金虽然依然在银行系统中流动,但资金形式已经从普通存款变成了理财,成本大幅上升,而银行也迫于兑付压力不得不缩减存款规模。所以银行的存款压力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当然,有时候也不排除年关取现消费等短期性因素。
正文:随着持续性通胀压力和理财收益率走低,人们不再会把钱放在银行里,银行的揽储压力也与日俱增。但是大多数人总是把“存款”等同于“现金”或者“活期存款”。其实不然,你并不了解银行真正的“痛”。
银行存款分为哪几类?
1、定期、活期存款。这是老百姓最熟知的存款方式,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家都很熟悉了。活期利息最低,但灵活性好;定期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等,收益稍高,但缺少点流动性,如果提前支取会按活期计息。
2、大额存单。顾名思义,就是数额较大的定期存单,一般起购门槛20万元起,其利率比同期定期存款要高一些,相当于定期存款Plus版。
3、通知存款。通知存款按提前通知期限分为1天和7天,即提前1天或7天通知银行,我要取钱。一般通知存款取现的金额往往较大,所以必须提前通知银行,以备足资金取现。通知存款的利率视通知期限长短而定,一般的话高于活期,低于定期存款。
4、创新型存款。创新型存款一般会出现在中小银行,这种“存款”既有定期理财的收益率,又有活期理财的灵活性,运作原理是通过转让定期存款收益权,以保证灵活性;同时让第三方金融机构承诺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兑付,以保证收益性。
有人说,为什么没有结构性存款?其实,结构性存款并不属于存款,而是一种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运作原理是:结构性存款=普通存款+金融衍生品,即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再与权益类资产指标或条件相挂钩,如果满足这个条件(比如中证500指数在兑付时超过5000点,即可获得2%的收益,否则仅有0.2%),就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所以,银行整天嚷嚷着没有存款,指的并不只是老百姓存进去的现金,其“存款”的范围还包括以上这些。
为什么银行的存款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大致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看:宏观层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投资理财产品的丰富和支付方式的改变。比如货币基金取代了活期存款,各种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取代了定期存款,或者收益较低的银行理财,乃至P2P、可转债、CDR等这些近几年兴起的投资品种,都直接对银行存款形成了正面竞争。
此外支付方式的改变让取现、转账支付少了很多,而资金减少了流动,就会沉淀下来。假设你的支付宝只绑定了A银行的卡,那么你所有的钱都会往A银行转。另外支付宝和微信也都已经推出了零钱通、余额宝、余利宝等零钱理财,直接跟银行抢生意。
微观层面,是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导致存款成本上升,造成揽储压力。比如2017年下降最快的是企业活期存款与居民活期存款,相应增长的部分是非银存款与货基。
这些流入货基和非银存款的钱,会再投资到货币市场中(同业存单、同业存款等),而这些产品的利率显然比普通活期存款要高得多。可见,虽然钱虽然还在那里,但却从普通存款变成了基金或银行理财,也就是说这些钱或许依然在银行,但银行所支付的利息高了。利息走高,利差减少,银行迫于兑付压力,便会主动减少存款规模。
当然银行的存款压力还有许多宏观方面短期因素影响,比如发行国债(人们会取钱去买国债)、年关(取现消费)等,都会造成银行短期内存款压力增加。
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结构性过热现象明显:GDP增长超过10%;银行信贷增长异常强劲,前5个月累计新增2.12万亿元,占全年贷款目标的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加快,超过30%,出现了新建项目比重加大、房地产及公共投资增长过快、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等迹象。为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政府年初就启动了新一轮宏观调控,贷款利率上调、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整顿房地产行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相继出台,而且仍有继续加大调控力度的迹象。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必将对银行业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信贷投放过猛增大银行风险管理压力 银行信贷投放的激增,无形中增大了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压力。 第一,信贷投放的激增,使银行下半年的信贷投放趋于谨慎,注重结构调整,导致后续增长乏力,信贷增速放缓。因此,要在下半年维持上半年因为资产规模扩大的稀释效应而表现较好的贷款质量和信贷成本,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持续下降,难度很大,必须再进一步加大风险控制力度,双管齐下,积极化解存量风险,有效控制新增风险。 第二,信贷投放的集中增加,必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这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并不明显。一旦宏观调控加剧,经济增长趋缓,过度投资将导致进一步的产能过剩,银行投资回报率将下降,甚至无法收回贷款,形成不良。由此形成的是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银行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关注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第三,从增加的信贷投放的结构看,有很大比例是为应对资金流动性“过剩”而大力发展的票据业务。这对银行提高存贷比和资产收益率无疑是有利的。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行将票据业务作为“低风险”业务而盲目发展,在票据业务风险防范上意识十分薄弱。事实上,近年来同业不断曝出的票据大案,表明票据业务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必须你纳入重要风险点管理。 第四,股市的繁荣和房地产行业高回报的诱惑,使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很大的被挪用风险。近期央行和银监会正联手严查违规资金入市问题,但在无法发放实质性贷款的现状中,银行信贷资金仍有可能以各种形式被挪用到股市和房地产业务中,严重威胁银行资金安全。 二、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威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相关行业的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很可能因此破产。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贷款形成坏账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要积极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 第一,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一是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二是改变单纯依靠信贷规模的老路,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进行积极风险管理,提高存量信贷业务质量;三是着重发展资金、中间业务等非信贷业务。 第二,规范贷款行为,加强风险监测。为确保银行有足够的前瞻性,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未雨绸缪,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 第三,多样化信贷业务,降低信贷风险。多样化不是简单地给不同名称的行业放贷,而是尽力把贷款行业组合之间的相关性降到最小。要从历史经验中分析行业关联度,对关联度大的行业要控制信贷投放。 三、贷款加息增加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难度 贷款利率上升而存款利率不变,虽然放大了银行的息差空间,为未来贷款利润增长增加了新的合理预期,但加息同样给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中持续加息预期日益增加,很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下。 一是部分优质企业在银行借款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可能转而考虑其他融资渠道,银行信贷业务的行业和客户结构优化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因此无法承担增加的借款利息支出,加剧经营困境,潜在信贷风险增加,并很可能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显露出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压力增大。 三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所受影响将大大高于大型企业,不利于我行正在积极推广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为此,银行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实行利率差别化管理,吸引优质客户、甄别不良客户;设计多种贷款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特别对一些竞争力较弱但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要合理支持;加强贷后监控和管理,特别是资金用途和流向的监控,对潜在风险做到提早预警、积极应对、有效化解。 四、系列宏观调控使房地产仍是高风险行业 近几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飞速上涨的房价和银行不断增加的房地产贷款规模,已经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积聚。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房地产业贷款达到3.07万亿元,截至5月末,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2.1万亿元,而且,房地产行业与57个产业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多次宏观调控却收效甚微。目前,国家已将房地产业列为重点调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从提高贷款利率、银监会审查不良房贷,到出台“国六条”和九部委联手提出房地产调控细则,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也使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特别是开发贷款、按揭贷款风险增大。 为有效控制房地产行业风险,银行仍然需要将房地产业作为限制类行业,审慎经营。一是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量,特别要限制开发贷款的增长;二是对按揭贷款的风险,也要有充分的、前瞻性的预警和评估,明确稳健发展、合理发展的导向;三是对房地产相关行业,如建筑、建材,也要谨慎发展业务,避免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牵连而出现风险。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经济高增长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水涨船高现象。新常态之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商业银行业务增速的下
益的关系,过于强调经营利润,攀比盈利规模和盈利增速的倾向较为明显。不少银行通过快速做大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业务拓宽收入来源,通过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定价扩张收入规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长。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接近GDP的3倍,但由于影子银行过度膨胀、信贷资金内部';空转';,金融';
么你所有的钱都会往A银行转。另外支付宝和微信也都已经推出了零钱通、余额宝、余利宝等零钱理财,直接跟银行抢生意。微观层面,是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导致存款成本上升,造成揽储压力。比如2017年下降
百姓存进去的现金,其“存款”的范围还包括以上这些。为什么银行的存款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大致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看:宏观层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投资理财产品的丰富和支付方式的改变。比如货币基金取代了活期存款,各种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取代了定期存款,或